宏觀世界移動通訊核心科技的演進,從2G時代到現在的5G時代。2019年伴隨着5G行動通訊的開啟,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等新科技的再深入研發,使下個未來10年20年,存在巨大的想像空間和爆發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從過去的2G到現在的5G,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而誕生出新的事物?過程可能會超乎我們想像,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創新能力的具備是無可質疑的。在這裏我想強調的是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是我們未來站立的位置的代表。中國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期。怎樣的教育改變才能配合好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單純教好學生學科知識和應付考試彷彿已經漸漸和未來脫節。清華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曾在上年指出,中國科技創新改革很成功,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下面我也會深入分析形成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影響自主能力的某些因素。
就在上年,新加坡這個號稱擁有全球最棒的學校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我看到有趣的一項改變策略是「讓教室更符合職場」。這個是可以引發深思的其中一點。世界各地的教育也在漸漸發生變化。教育,我們都離不開同一個出發點,以學生為主,真正為學生着想。我們應該培養怎樣的下一代以迎接未來,以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和推動社會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我下面提出的是未來學校的概念和形式。什麼是未來學校?未來學校是否需要轟動性的改動?未來學校是在現在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改變。我這裏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4新配合5個重點。未來學校應建立在「4新」的基礎下,什麼是「4新」?新形態、新方法、新場景、新標準。5個重點,分別是重品德、創新、選擇、自主、交流。
4新:新形態、新方法、新場景、新標準
新形態
教室將不再限制於室內空間,可以是戶外,社區,或任何可以讓真實場景與學習發生碰撞的地方。只要有「學」發生的點,就可以成為「教室」。學生將更多與社會或各組織機構接觸和交流。未來學校是將社會與學校連結,以形成一個教育大生態。教育大生態是將社會和人一切對學習有用的資源聚集,在任何地方創建臨時學習環境,共同學習。
新方法
基於現實問題而演變出來的真實體驗式學習成主流,配合跨學科教育。實踐的體驗式學習是讓學生身心得以真正成長的平台。無論是現在通用的2D平面教科書或是近年興起的3D虛擬物件和場景技術,都只限於給予學生概念上的理解,未能深入滲透思維層面的塑造。縱使是一個STEM課程,不同的教學方法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真正能與思維演變生出火花的是給予真實體驗和配合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建立在好的教學理念上。只擁有高科技智能設備的學校是否等於未來學校?高科技智能設備的確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帶給老師便利,但未來教育更應注重的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才是核心。
新場景
校園內創造更多共學空間開創分享式與個性化學習。提供一個更靈活的可塑造空間給予學生。我稱它為「未來教室」。未來教室的桌子是可以隨意靈活組合和移動的。可供學生隨時小組進行自主討論與研究。校園內的布置可以經過精心策劃去創造靈活多變的場景。由教室的布局到科技設備的配置。對於一些遙不可及或特定的場景,利用虛擬物體和場景打造技術增添學習的融入感,使情景融為可觸及的一部分。另外,戶外的資源也視為可學習場景之一。尤其是幼稚園和小學生,應多注重戶外探索式學習。未來教室更像一個接近真實的項目工作坊,在這裏可以進行無限制的研究和創新。
新標準
考試的分數不應是判定學生唯一的標準,應多考慮學生課堂平均表現,以及完成真實項目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科技不斷進化的時代。標準的改變是教育理念的改變。擁有好的成績一定就是成功的指標?在社會上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成功創新的人很多不是畢業於名校。其中一個關鍵是導致成功的思維方式遠比只讀好書拿好成績要不同得多。擁有出色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帶來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很多家長都會焦慮,我的仔女並沒有考上名校,未來是不是沒前途呢?我的答案是,那就讓每一所學校成為好學校。縮減名校與普通學校的距離,成就更多社會優越人才。名校有限,但我們不能阻止好的學校的湧現和好的老師的誕生,只要加強師資的培養,豎立學校的特色項目,每間學校都有潛質成為好學校。每個學生都有可塑性,培養學生的興趣領域,好老師成就更多不同範疇的人才。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才足以去適應人工智能的時代?由Google開發的人工智能AlphaGo在第一仗戰勝棋王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上一年由IBM公司發佈的Project Debater的人工智能系統在與經驗豐富的人類辯手之間舉行了兩場辯論賽中獲勝。人類在人工智能的開發與進步中是驚喜帶有焦慮。過去很多媒體在分析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類?通識來說是不會的。因為人的創新能力是機器無法複製的。那麼是否考試成績好了,就能做出突破性的創新?這是一個值得學校深思的問題。
新標準的應用主要是在應對考試與功課上。對於考試制度,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選擇制度」的設立可應對考試與功課。我個人認為可提供「選擇」給予學生。什麼定義為選擇?在選擇制度裏,學生可以分別選擇出他們感興趣的主學科和次要的學科。對於主學科,我們可以以分數標準去測評學生的考試成績。對於次學科,去除分數制,只有合格或不合格,再配合學生的平均課堂表現去測評,以減少學生與老師的負擔,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與研究,培養創新能力。選擇制度也可靈活運用在功課上。繁重的功課會逐漸變成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減功課或是在校完成功課。學生將擁有更多空間和時間去自我發展。
5個重點:品德、創新、選擇、自主、交流
品德
品德提升將更好地支持創新精神。創新需聚集很多的範疇,包括擁有國際化的視野,突破界限的思維方式,技術上的知識與改良,等等。同時,有一點不能忽略,那就是品德的加強。說白了,創新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過程中,需要面對困難,多次的失敗,和堅持。沒有自律,堅持,吃苦的精神,和真正的創新拉不上邊。很多人空有想法,但一直原地走路。也有很多人嘗試了,結果半途就放棄了,繼續尋找他們的舒適區。很少人會去反覆思考究竟怎樣做才是對的,怎樣才能突破原有的思維,又或者換一個做法?這個時候,支撐起整個創新過程的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意念。意念和品德是有直接關係。學生培養好品德,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其中一個根基。
品德的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大愛的精神,為城市的發展貢獻,為國家貢獻。一個城市聚集了人才和思想,他將是一個強大的城市,同理,一個國家也是。
創新
什麼樣的思維造就創新能力?我相信「跳出現有的框框」是其中一個關鍵點。不給學生設置限制,不局限于現有的模式去思考。拋開傳統的固有框框,重新建構模式。模式重構後,再導入現實考慮因素,從而不斷改良。
選擇
多給予學生選擇的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能訓練他們的判斷能力與及對於選擇的結果負責任。學會選擇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啟發創新動力。選擇能力應從小培養。過多的替學生選擇會抹殺創新能力。我們可以引導,但給學生選擇的機會,甚至是選擇功課。
自主
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基礎。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似乎是通識的道理。我們都在不斷的自我探索和自主學習過程中找到新的前進點。在自我意願的情況下去吸收知識比他人灌輸能導向更深入的自主探究與興趣。吸收知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層面,引起學生興趣能帶領他們進入深層學習模式。過多繁重的功課和非興趣的強制性學習會減弱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未來的學生更需要的是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交流
交流不僅僅限制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獲取資訊和數據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應是由老師給予,更多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和獲取。甚至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學生能具備從各方資源獲取最新資訊以及自行化解知識的能力。教學從「老師供給」轉化到「學生自給」。
!doctype>作者介紹
華思爾學生(幼教)協會創辦人,華思爾教育有限公司董事,華思爾慈善教育基金創辦人。中國銀元文化協會暨古錢鑑證評議委員會顧問。曾留學美國多年,工商管理學士。回港後進修幼兒教育,曾任職國際幼稚園教師多年。專注於幼兒教育,創新教育,教育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