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美國模式

由於中國企業成長於現代,沒有像西方企業在早期成長時所背負的傳統包袱,因此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可能更合適於新的全球秩序。在未來,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

「中國模式」必定崛起,遲早而已。──朱利安.柏金紹,倫敦商學院教授

中國崛起是近代史上最非凡的發展。這個國家長期責備蘇聯對資本家與西方價值太軟弱,也曾經長達十年,致力於剷除任何與現代沾上邊的人事物,更和乍得之類國家,競爭國內生產毛額墊底的全球排名,在短短25年間,中國採用資本主義,使六億人擺脫貧窮,並且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是驚人的轉變。

中國的經濟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中國私人企業在未來可能仍然成長強勁,在全球各地市場上的影響力愈來愈大。舉例而言,聯想集團的平均年成長率為20%,萬科集團34%,阿里巴巴集團45%。伴隨中國政府持續施壓,剩餘的國營事業進一步民營化,我們相信,中國私人企業經營模式,將在驅動中國前進中變得愈來愈重要。

事實上,中國的企業領導人演化出一套行動的觀念與方法,這些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心態,這心態結合了認知與情感因素,形塑高階主管如何看待市場、公司在市場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在公司中的領導。中國企業領導人的經營方法,不是美國模式,不是歐洲模式,也不是日本模式,這些財富自造者發明了他們自己的前進模式。

近身採訪中國企業領導人

我們的研究方法,跟我們在研究印度企業領導模式的獨特面時使用方法一樣,在我們的前著《印度模式》(The India Way,2010出版)中,我們訪談了印度前幾大上市公司的創辦人及高階主管,這些公司包括印福斯(Infosys)、信實工業(Reliance Industries)、塔塔集團(Tata)。透過和這些創辦人及高階主管的親自接觸,我們致力了解這些公司領導人的心態。

對中國模式的研究,我們也訴諸相同方法,訪談前幾大中國私人企業的高階主管。透過近乎空前的接觸管道,我們想辦法貼近這些創辦人與高階主管,對這些中國最大規模、最卓越的私人公司其領導人提出問題。這些公司不僅包括家喻戶曉的企業,如阿里巴巴和聯想集團,也包括多數美國人與歐洲人還未曾聽聞過的公司,例如:吉利汽車公司、住宅開發商萬科集團(Vanke)。我們從訪談研究中,發現一種非常不同於西方企業高階主管普遍抱持的企業經營心態。本書附錄B有我們訪談的中國公司領導人名單,下列四大集團也在這些公司之列:

阿里巴巴集團

阿里巴巴是一家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公司,創立於1999年,近年的年營收已經超過150億美元,目前員工數超過35,000人。該集團2014年在美國公開上市時,募資金額達到250億美元,遠高於2012年臉書(Facebook)公開上市時募集的160億美元。我們訪談該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和天貓,2012年銷售額達到1.1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亞馬遜公司和eBay之和。其2015年度商品交易總額已經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是全球最大零售商。(亞新社)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和天貓,2012年銷售額達到1.1萬億元人民幣,超過亞馬遜公司和eBay之和。其2015年度商品交易總額已經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是全球最大零售商。(亞新社)

吉利汽車公司

創立於1986年,以製造冰箱配件起家,現在是汽車、摩托車、引擎及零件的知名製造商。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在2010年收購富豪汽車,2012年收購倫敦計程車製造公司(London Taxi Company),截至2016年,吉利汽車公司的產品在24個國家銷售,包括美國。該公司目前年營收約45億美元,員工數超過1,800人,2015年市值約370億美元。我們訪談的對象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時任副總裁沈暉。

聯想集團

現在已超越戴爾電腦(Dell Computer)和惠普科技(Hewlett-Packard),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也是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和伺服器的大製造商。創立於1984年,2015年有員工6萬多人,年營收超過460億美元。我們多次訪談該集團創辦人柳傳志、執行長楊元慶與其他高階主管。

萬科集團

同樣創立於1984年的萬科集團,現在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暨物業管理商,2015年市值250億美元,員工4萬多人,在大中華地區及海外均擁有與管理房地產。我們訪談該集團創辦人暨董事會主席王石。

除了訪談,我們佐以取自廣泛公私源頭有關這些高階主管及其公司的資訊。此外,我們排除國營企業,因為國營企業主要由政府經營,領導人是政府官員,國營企業的生產活動大多是政府主導的,公共目的重於商業目標;反觀私人企業的目標,更相近於西方國家傳統上,以私利為目標的私人企業,使得領導模式的比較更為恰當。當然,國營企業仍然重要,以員工數排名,中國的國營企業在全規模最大之列,例如:2015年,全球員工數最多的前25家公開上市公司當中,美國囊括八家,沃爾瑪以220萬人居冠,中國囊括六家,其中最大的是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PetroChina),有534,000名員工。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的國營事業追隨私人企業腳步,進軍全球市場。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oration, Chem-China)為例,該公司於2016年以43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農業化學公司瑞士先正達(Syngenta),更早一年,該公司用77億美元買下意大利的輪胎製造商倍耐力(Pirelli)。

中國政府在1995年決定要把大多數的國營事業民營化,只留下幾百家大型國營事業,接下來十年,中國政府把超過90%的公營事業民營化。1995年,中國的城市受僱員工當中仍有超過一半任職於國營事業;到了2014年,這比例已降低至14%(見附錄A圖表A1-4)。在中國農村地區,1990年時,受僱於私人企業的員工僅100萬人;到了2014年,這數字已經增加上了4500萬人。在大都會地區,1978年時,受僱員工當中只有五分之一任職私人企業,到了2013年,這比例已經增加到五分之四。

在文化大革命爆發前夕的1965年,私人企業佔中國工業產出的比重僅僅10%,但到了2013年私人企業產出佔全國總產出的比重已經提高到將近一半。中國的產品與服務年產值也急劇成長,1993年時還不到人民幣3兆元,僅僅25年後,已經提高到了將近人民幣53萬億元。

私人企業在中國經濟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到了2010年代中期,私人企業產值已佔全國產值的一半,城市受僱員工的四分之三,而且這些數字仍然持續成長中──全球員工僱用數第二大的鴻海科技集團,在海外證交所掛牌的名稱是富士康科技集團,是黑莓機、iPhone、Kindle與許多品牌電子產品的製造商,員工數近130萬人,多數任職於中國工廠,由於這家公司的總部設在台灣,我們沒有把此公司納入我們的研究。

想了解中國在全球商界地位的近代演變,我們把時間回溯至1996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編輯在那一年首度編纂公開全球五百大上市公司,其中美國企業有203家上榜,中國企業榜上無名。20年後,中國企業有37家上榜,數目比法國、德國、日本及英國還要多。在《財星》(Fortune)雜誌每年公布的營收全球500大公司排行榜上,1980年時,沒有一家是中國公司,但到了2015年,榜上有98家中國企業。16 名列《金融時報》「全球500大」的那37家中國公開上市公司,其總市值等於全球第七大國家的經濟規模,比巴西、義大利、印度或俄羅斯的經濟規模還要大。雖然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率已經比巔峰時期下滑,但已有研究預測,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2020年代中期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1980年,中國的GDP相較於美國是小巫見大巫;但到了2016年,中國的GDP已經激增至超過美國GDP的三分之二。

聯想集團現在已超越美國的戴爾電腦和惠普科技,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亞新社)
聯想集團現在已超越美國的戴爾電腦和惠普科技,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亞新社)

中國模式的七項特質

從這些塑造出卓越的世界級中國企業領導人身上,我們可以辨識出他們共同具有的七項特質:

1. 走自己的路

在中國的改革期間,馬克斯主義思想和共產黨控管仍然充斥的環境下,中國的企業領導人學會如何建造私人企業。不同於西方企業,通常以發展一項新產品或服務為起始,早期的中國創業者通常以貿易業起家,擔任外國多國籍企業的通路商,或是供應商與使用者之間的中介者。在這過程中,他們自行學習如何經營事業,應付政治不確定性,找到自己的利基,建立一個可撐可久的組織,發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2. 屬於學習型公司

這些企業主管中有許多在初次接觸國際競爭者時受到震撼,認知到他們必須學習的東西非常多,他們知道,他們和他們的經理人,就連在中國本土營運的準備都尚未做好,更遑論在國內或海外對抗國際競爭者。於是,他們訴諸每一條可行的組織學習途徑:自海外聘用經理人,聘請各種領域的顧問和西方企業合作。

3. 具備長期賽局的策略敏捷力

中國企業主管聚焦於尋找並快速掌握新機會,以好鬥個性和精實的組織結構為驅動力,這相似於世界各地新創公司,出於必須而為的經營方式。在沒有已經過考驗證明的模範可茲效法,或沒有路線圖可供遵循之下,中國企業的高階主管一再讓公司聚焦於有前景的產品或服務,但在經驗中學到另一個更有前景的方向。他們敏捷地移動,但在此同時,他們也持續盯着遠方,尋求不論當前如何轉變,他們的企業仍然能夠在未來數十年屹立不搖。

4. 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人才管理

中國的企業實務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仁──以善良與仁慈對待他人的人性本質,值得為其犧牲生命的一種美德;禮──正確、適當的行為,涉及了種種責任義務,拒絕個人主義。中國的企業領導人,學會藉由使用家長式領導風格,以及建立部族般的企業文化,以追求快速成長壯大。他們學會如何監督管理幾萬名員工。

5. 大老闆制度

中國的私人企業非常聚焦於最高層領導人,這種大老闆模式在西方國家已經式微了,但在中國仍然盛行。高階主管具有特殊地位,這有部分是因為他們創辦了公司,但也是沒有先前模範可茲參考或效法的結果。中國的企業領導人擁抱既孟浪又謙遜的姿態,着重迅速採取大膽行動,縱使這些行動可能對個人帶來不利。大老闆模式形成了一種矛盾組合──表面上謙遜、實質上高層統治的管理。

6. 以成長為信條

中國私人企業的首要議程不是股東價值最大化,而是公司的成長,這成長仰賴把更多的公司產品,提供給需要的公司客戶與消費者,反過來說。這種追求成長的企業經營思想或許只是過渡性、階段性,而非一種長久心態,但在過程中,公司擴張成長已經變成信條。

7. 夥伴型治理

結合精實的低成本營運架構、高度中央集權決策、持續學習、員工服從老闆,得出中國企業競爭力的精髓。高階主管也能確實快速行動,沒有耐心等待撰寫報告或召開委員會。中國模式的特色之一是,公司董事會幫助推進公司的成長,董事鮮少要求經營管理階層追求股東報酬最大化。

中國的全球擴張行動核心與驅動力是一大群私人企業,想要了解是什麼驅動了中國在過去四十年的驚人發展,就必須了解中國的財富自造者如何規劃、建立與維持。在中國政府仍然扮演控管角色,並持續容忍反競爭行為之下,他們做到了這些。

由於中國企業成長於現代,沒有像西方企業在早期成長時所背負的傳統包袱,因此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可能更合適於新的全球秩序。在未來,中國模式的影響力將愈來愈大。

新書簡介

書名:中國模式:阿里巴巴、吉利、聯想、萬科等中國財富自造者如何創造財富與全球影響力

作者:麥克.尤辛(Michael Useem)、哈比爾.辛格(Harbir Singh)、梁能(Neng Liang)、彼得.卡裴利(Peter Cappelli)

翻譯:李芳齡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