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這個名詞,毫無疑問是現時全球焦點,在網絡世界中,更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它的全名是「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運用了區塊鏈(Blockchain)加密技術、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等特質,令每個NFT代幣都有專屬的digital ID(數碼身份認證),包含:作品名稱、作者姓名、交易日期、轉手過程等,所有資料都可以儲存於這個digital ID鏈接內,成為重要的第三方驗證資訊,確保買賣雙方的權利,亦因此讓NFT交易極具公信力。
NFT價值及市場不斷擴張
過去半年,NFT的交易量大增至270億美元,這種爆發式增長,就是緣於NFT的不可篡改、不可銷毀的獨特性,使以這種技術創造出的「作品」能像藝術品的所有權般具有稀缺性,因此價格能急速攀升,更經常出現天價NFT作品。
不少全球知名的品牌、藝人明星、意見領袖(KOL),也爭相發行自家創作的作品,蔚然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熱潮,這些NFT「藝術品」可以是圖像、音樂,或任何數位物品,形成和設計也可以天馬行空,因為買方購買的是NFT作品的所有權,而非作品本身。
隨着NFT價值持續攀升及市場不斷擴張,除了部分金融機構正在研究NFT,期望找到新業務增長來源,不少年輕人也開始重視NFT甚至整體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的投資和管理。這種網絡跟實體經濟融合的新商業型態,必定為新一代帶來很多機遇,但這波NFT浪潮也必須面對很多法規含糊和網路詐騙等問題。
而作為新興技術,我們亦有需要認識NFT有關的爭議,例如NFT平台出現故障,數位作品是否會就此消失?已支付的價值是否還能保留?NFT種種尚未有答案的地方已喚起政府的關注。筆者有參與的幾個官方諮詢委員會,便開始討論NFT、元宇宙的不同模式和如何教育消費者認識新興產品。
因此,要經營一個具持續性和開放友善的環境,盡快建立良好制度當然重要,教育NFT參與者(特別是年輕人)的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亦是固中關鍵。
NFT為NGO提供新契機
歐洲各國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數碼素養發展,有一些項目更能透過NFT作為社會創新的新方式。其中來自立陶宛Bees2be項目,將獨特的蜜蜂藝術作品制作成NFT,鼓勵孩子們在關注數位素養的同時,更加關注科技發展、環保與實踐。雖然該國首都維爾紐斯和部分地區科技發達,但還有很多其他地區仍在努力為青少年提供特別需要的教育和機會。
Bees2be的創作者表示, 他們將在NFT售出五成的那一刻起,便會啟動為鄉村地區有潛力的青少年提供設備和培訓的社會發展計劃,協助這些青少年更多、更好的機會了解數位、程式編寫以及NFT製作,之後該批參加計劃的青少年將自行創作新的NFT作品,隨後在 Bees2be 系列售罄後發行。這個NFT項目不僅為青少年提供實質製造收入的機會,更鼓勵並加強他們的數位素養和幫助本地科技發展,增強社會流動力。
以上的例子引證了NFT的出現已為NGO提供新的契機:跨平台、跨地域數位的作品展示平台可以開拓支持NGO的新方式及渠道。筆者喜見這種以慈善和推動社會發展為主要目標的NFT社會創新項目已在香港發生:本地NFT平台Popsible去年底宣布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推出50幅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 SEN)學童的畫作,並於未來5年陸續推出3200件以上的NFT作品,以支持香港融合教育發展工作,目標受惠學童逾800人。
數位技術的突破使NFT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分割、不可篡改的特點,得以讓數位作品與實體藝術品並駕齊驅,開拓了新的投資機會甚至人文領域的發展。在這場重大的數位世界變革中,要讓大家受益而不被新技術「奴役」,除了科技發展,法規管理和大眾敎育也不可或缺,因此政府、商界和教育界各大機構,要盡快掌握NFT和元宇宙等最新數位浪潮的技術和生態環境,並在推動正向數位素養上擔當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