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觀柳芳亭的兩副楹聯

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1960年購置屯門青山麒麟圍建立永久觀址,既可遊觀閒坐,也可觀賞多副名聯。以下介紹園林中柳芳亭外內的其中兩副。

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創立初年建壇於九龍偉晴街,1952年遷至彌敦道,1960年購置屯門青山麒麟圍建立永久觀址,其建築以純陽寶殿為中心,經悉心經營,觀內園林花石,長廊亭台,美不勝收。既可遊觀閒坐,也可觀賞多副名聯。

柳芳亭外楹聯

以下介紹園林中柳芳亭外內的其中兩副,其一曰:

柳眼與法眼齊舒,看透紅塵人我相;
芳蹤共仙蹤靡定,探窮碧落地天機。

本聯懸於青松觀柳芳亭外楹柱上,為福建漳州陳劫餘於1977(丁巳)年初秋所撰。陳劫餘(1894- ?)為陳炳猷(生卒年不詳)的堂侄,原名陳其鑣,畢業於嶺南大學,後留學法國。1911年,年僅17歲的他追隨孫中山(1866-1925)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起義倖存後,改名陳劫餘。

上下聯各14字,由兩個七字句組成。撰者用鶴頂格,將亭名「柳」、「芳」二字分嵌上下聯之首,並由此落想。

青松觀柳芳亭。 (作者供圖)
青松觀柳芳亭。 (作者供圖)

上聯「柳眼與法眼齊舒,看透紅塵人我相」,寫修道人看透紅塵。撰者從早春柳葉像人睡眼的舒展開始,由「柳眼」聯想到「法眼」。「法眼」,佛家謂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指能認識到事物真相的眼力,泛指敏銳深邃的眼力。《五燈會元・卷一・釋迦牟尼佛》:「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法眼」舒展起來,既有敏銳深邃、認識世情的能力,自然能「看透紅塵人我相」。佛家談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的核心還在於「我」本身,「我」的形相與及由「我」產生的各種觀念、見解、情緒等,如能「看透」,便知無非是一種執着;佛家勸人破除執着,即色即空,這與道家的齊物逍遙,是異中有同的。

下聯「芳蹤共仙蹤靡定,探窮碧落地天機」,寫修道者探窮天地的奧秘。撰者看到眼前的花固在,但其他花的蹤影不定,又不知何處。由「花蹤」聯想到「仙蹤」,神仙在青松觀固在,如眼前的花一樣親近,但欲自己修行成仙,其道何由?於是由此及彼,上窮碧落,以探求天地的奧秘。

全聯意象深宏,以釋喻道,釋道共融,境界甚高,讀者宜一品再品。

柳芳亭內楹聯

柳芳亭內亦有多副楹聯,在「柳浪淘春」橫匾下兩邊楹柱上,有聯曰:

八柳繞金亭,最佳春暮鶯來,秋宵月上;
萬華繁玉宇,況是東迎紫氣,南挹青山。

此聯為煙滸樓主羅叔重於1967(丁未)年農曆五月仲夏之時所撰並書。羅叔重(1898-1969)原名瑛,字叔重,以字行。廣東南海西樵人。其居室曰「春酒堂」、「煙滸」、「三不以堂」。廣東高等師範畢業。工書。楷宗北碑,隸則由平正之中常見險筆,行草亦峭勁絕俗。其篆刻嘗從葉期(字退庵,?至1914)遊,出入周秦,兩漢,尤以六朝文字入印,頗獲時譽。

上下聯各15字,以三個分句(五/六/四)組成。上聯「八柳繞金亭,最佳春暮鶯來,秋宵月上」,寫柳芳亭周邊景致。「八柳繞金亭」,八株柳樹圍繞着柳芳亭;「八柳」,是實景,是撰者在亭中外望所見。「金亭」,就是柳芳亭,亭內橫匾、楹聯刻字均髹上金色油漆,撰聯者因以稱之。

柳芳亭內楹聯。 (作者供圖)
柳芳亭內楹聯。 (作者供圖)

「最佳春暮鶯來,秋宵月上」是虛景,是撰聯者的回憶,他認為在柳樹遍植的環境下,最佳最美的是春天傍晚黃鶯飛來,和秋天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

下聯「萬華繁玉宇,況是東迎紫氣,南挹青山」,寫萬花繁生的青松觀,東迎紫氣,南引青山。「萬華繁玉宇」,各式各樣無數的花朵,在青松觀內滋長;「繁」,作動詞,繁生。如果說「八柳繞金亭」是一個「點」的景致,則「萬華繁玉宇」便是整個「面」的景觀。「況是東迎紫氣,南挹青山」,何況是青松觀向東能迎接正東來的祥瑞紫氣,向南牽引着青青的群山;這便進一步增強青松觀對善信遊客的吸引力。

全聯為柳芳亭而寫,而不限於此。寫亭則上聯已足,撰者由點及面,進寫青松觀,寫其所在特色,道其創建宗旨。沒有上聯,則楹聯無所立;沒有下聯,則亭不知何處?此撰聯者的高妙處,讀者不可不知。至於平仄諧協、對仗工穩自不待言。「春暮鶯來,秋宵月上」與「東迎紫氣,南挹青山」本身自對,此對聯中常見之法,否則,便覺「春暮鶯來」對「東迎紫氣」及「秋宵月上」對「南挹青山」不工整了。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