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主辦、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統籌、多家傳媒及機構合辦的青年史學家年獎2020上周六(16日)舉行頒獎禮,目前均在大學就讀一年級的謝穎豪、關浚鋒和林嘉澔,分別成為第九屆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
陳碧華引胡適之言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畢業於風采中學的謝穎豪,是本屆唯一得獎女生,目前就讀於香港大學文學院;關浚鋒畢業於筲箕灣官立中學、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林嘉澔來自保良局董玉娣中學,目前就讀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
因為疫情關係,今屆青年史學家頒獎禮安排網上直播,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陳碧華以胡適之先生的名言「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然後可說三分話。治史者可以作大膽的假設,然而絕不可以作無證據的概論也」。她指出,學生接受歷史學家尊重客觀史實,重視求取真相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明辨是非,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立足。
吳存存:史學是人文學科核心學問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吳存存教授則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指出無論古今中外,史學從來就是人文學科最中心的學問,也是我們理解、反思和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途徑。她希望大眾一起努力,使香港的中國歷史研究和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何漢權指出,歷史學問的堅持與研究,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價值的發掘與傳承。愈多年輕人對歷史學問產生興趣,走上歷史學問研究之路,地區和國家就愈發有新生活力。
李建深:中國考古隊足跡遍全球
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歷史系李建深副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史成為初中必修科,是一個契機;幾年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落成;還有中國的考古隊,近年遠征埃及、中東、歐洲,以至中美洲對瑪雅文化進行考古,全球不少重要的歷史遺跡都已經有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
在這個新形勢下,李建深認為,全社會都需要關心史學的發展。歷史學家都關心真相,如何用堅實的治史方法、慎思明辨地找出真相?首先需要的是「心燈」;培養關心歷史的心態,才能夠進一步關心、保育香港的歷史遺跡。
他認為,歷史教育不僅是從文獻中認識歷史,也可從遺跡、文物和藝術方面認識歷史。例如從建築中解讀歷史、從文物中提取歷史資訊,乃至透過新的歷史證據,建構新的框架,代替以前的不足,藉此改變對歷史的認識,解決新問題,建立新範式。
李建深表示,歷史學可以跟其他學科合作,例如跟工程學、測量學合作,可以解決「羅馬式配水庫」的保育問題;最近「嫦娥五號」登月,科學也可跟史學合作,思考人類探險歷程。種種新的研究方向,仍有待青年史學家去探索、去創造新的理論和範式。
謝穎豪:研史者有責任探求真相
青年史學家年獎2020的得獎者謝穎豪、林嘉澔和關浚鋒分享了個人研習中史的心得。其中謝穎豪同學表示,歷史劇集、書籍和遊戲啟迪了她研習中史的興趣,修讀中史後,更拓寬了她對中史認識的全面性。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一國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她認為,研讀中史,是作為中國人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她說:「如果說歷史是一個圓,研史者的責任,就是努力接近圓心;透過不斷探求和推翻過去的認知,尋覓更真切的歷史真相。」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丁新豹名譽教授表示,看到大批青年學子有志於研習中國歷史,他感到非常欣慰。他特別提及「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與獎勵計劃」初級組一等獎作品、聖保羅書院中三尹子傑同學的文章〈民初憲政意識薄弱及憲政之崩潰〉,指出作者並沒有將民初憲政的失敗全部歸咎袁世凱,而是找出證據,指出各方均有責任。他認為,中三學生而有此「史識」是很值得培養的,他又認為,文學史、哲學史、考古學和藝術史,均可補充歷史科的知識,有志青年不必局限於文獻記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