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新任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的想像力十分豐富。據陳局長的理解,現在樓價太貴,年輕人買樓夢碎,於是轉為買車「讓自己的靈魂從軀體中出來遊走一下」,並認為,這是香港私家車愈來愈多,路面愈來愈塞的原因之一。
陳局長如果潛心學術,他可能會在經濟學的理論界裏有一番作為,但現任政府的施政作風據稱是以「實證為本」,不知道陳局長關於年輕人因為要「靈魂出竅」而買車的猜想是否有證據支持?
陳局長要以「實證為本」的態度回答的,還有是登記私家車數目與路面擠塞情況兩者之關係。
說過了,登記私家車數目不一定與路面行走的私家車數目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私家車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停泊在停車場裏。不少我認識的朋友是所謂的Sunday driver,一星期有6日半時間車是泊在停車場內,需要用車時剛好是路面上車輛較少的假日。
Uber對交通擠塞有何影響?
另外,不少有米之人家中名車收藏甚豐,據聞郭天王家中便收藏超過20輛、每輛價值過百萬元的名車,我只知道他可以單手拖女單手開車,但我就從未見過郭天王同時開着那20多輛名車,在街上頭搖又尾擺。換句話說,一擲千金買車和單手拖女開車在邊際上是兩回事 。
由此引申,一些影響買車決定的政策(例如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或取消電動車首次登記稅豁免)對解決路面擠塞問題可以說是幫助不大。幸好,陳局長說增加首次登記稅是他的最後殺着,在這之前會先研究電子道路收費及增加公共交通效率這些提高使用馬路成本或增加其替代品吸引力的措施。
我會再提議局長,研究怎去利用共享經濟來解決交通擠塞問題。理論上,Uber等共享經濟模式對紓緩交通擠塞的影響有正面(令原本獨自開車的上班族轉用共乘的Uber)亦有負面影響(令原本每天擠巴士的上班族轉到更舒適的Uber),到底引入Uber對交通擠塞的淨影響是正是負,歸根究柢是一個實證問題。
根據美國有研究發現,當Uber在一個新的美國城市開拓業務時,當地的交通擠塞情況會有所紓緩(碳排放亦會減少)。不過,香港情況(無論是人口密度以及公共交通網絡)都與大部分美國城市不同,我希望陳局長以及政府真的本着「實證為本」的原則,而不是透過「靈魂出竅」去研究有關問題。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