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孩子的光──未來孩子的10種關鍵教養》是由霍啟剛夫婦、黃金寳夫婦、林盛斌夫婦、梁毓偉夫婦等來自不同專業範疇,包括:創意產業、文化、體育、醫護、法律、資訊科技及商界等10對父母共同撰寫的新書。新書講座──培養出「未來所需要的孩子」,周四(7月15日)假灣仔會場中心書展舉行,邀請了黃穎君擔任主持,訪問其中4對夫婦分享新世代教養孩子最重要、應具備的特質。
任俊彥與紀彩霞:培養孩子「未來專業」特質
來自醫護界的任俊彥及紀彩霞育有兩名分別是12歲及8歲的兒子,他們提到身為父母在家庭的角色分工是很重要。從事精神科護士的紀彩霞尤其關注小朋友的心理成長,而爸爸任俊彥則笑稱自己是負責玩樂科,主要是陪孩子玩耍、「放電」,他表示要避免親子相處成為彼此的壓力。
談及「電子奶嘴」,即依賴電子產品為安撫孩子的誘餌,他們均表示在科技發達的新世代實在難以避免使用電子產品,尤其是疫情下吹起「教育電子化」的風潮。然而,任俊彥卻選擇善用科技,有時他因工作不在家時,會「聯機」與兩位兒子玩電子遊戲,增進感情。他說:「愈禁止,他們會愈想玩。相反,我們會讓他們發展另外的興趣。」平板電腦放在桌上任玩,但12歲的大兒子更樂意花一天時間砌模型,8歲的小兒子則喜歡水上活動。
紀彩霞指出,從醫學角度,這叫「正向行為治療」,簡單而言就是「多鼓勵、少批評」,用正向的言語溝通。與其禁止,不如多鼓勵小朋友嘗試不同的事物。比如大兒子對AI有興趣,就鼓勵他學習電腦編碼(coding);小兒子好動,就讓他參加玩獨木舟的日營,按照孩子的特質安排不同的活動、興趣班,將他們的注意力從電子產品中移走。
梁毓偉與張誼:培養與科技並行的「領路人」
香港青年協會主席梁毓偉坦言,在疫情下出生的孩子確實需要面對很多挑戰。兩歲的兒子在2019年年底出生,可謂是與疫情一起成長,雖然有不少限制,就連遊樂園都不敢去,但疫症反而令他們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因工作需要,梁毓偉和從事環球金融市場行業的太太張誼以往經常都要到內地及海外公幹,現在卻能一直留在香港,甚至在家工作,不但能親自照顧孩子,更增加了親子時間。
對於培養未來所需要的孩子,梁毓偉認為與其預計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不如培養一些通用的軟實力,比如獨立思考、待人有禮等。正是疫情下,更要將科技與教育結合,好好善用香港的國際視野,不停嘗試新的事物,迎接未來的挑戰。張誼相信「科技是以人為本」,從玩電子遊戲中有所學習也是很重要。
霍啟剛與郭晶晶:長子要做好榜樣
文化躍動主席霍啟剛和跳水皇后郭晶晶家中有兩名4歲及2歲半的女兒,以及一名7歲的兒子。要照顧3個小朋友實在不容易,郭晶晶直言大兒子和二女兒有時也會發生爭執,但兒子作為長兄,主動擔起教導妹妹的責任,做個好榜樣禮讓妹妹。霍啟剛則強調,為孩子建立對家庭的擁有感及參與感是必不可少。家中有人生日時,他們會上網找食譜,然後與孩子一起做蛋糕;父親節時,3位孩子也會親手製作心意卡給爸爸。不論成敗,嘗試已經是一種經驗。
霍氏夫婦指出培養團體精神及感恩之心是未來社會需要的特質。霍啟剛表示社會已不只是需要個體的精英,而是能與人合作的人才。郭晶晶則希望教導孩子感恩知足之心,明白世界不同的需要,能將自身的愛延續及傳揚,用生命影響生命。
作為父母,他們表示是與孩子一同學習。育養孩子需要建立彼此的共同語言,探索相處的平衡,更要接受父母不一定是正確。互聯網的資訊唾手可得,孩子吸收到的知識有時比他們更多、更即時,因此霍啟剛認為父母應學習聆聽及溝通,而非一味輸入自己的想法給子女。尊重小朋友的聲音,給予他們選擇的空間,亦是親子相處之道。
陳曉峰與葉佩坤:培養子女「內在美」多於外在美
從事法律界的陳曉峰和葉佩坤育有兩名就讀中學的兒女,他們十分重視子女的內在美,因為只有修養才能一生受用。葉佩坤指出他們不會因成績而責備孩子。考得不好,子女其實比家長更難過,只要他們盡力發揮就足夠了。陳曉峰表示不一定要子女做到最好,過於催迫只會物極必反。
很多時候,子女的爭執是家長難以介入的。當父母不在場,其實無法判斷誰對誰錯,胡亂指責又會傷害到其中一個。葉佩坤則寧願交由孩子們自己處理,讓他們「庭外和解」。
另外,她也分享到曾帶孩子到湖南義教英文,兩位小朋友細心地發現當地有一個小女孩常常跌倒,他們認為可能是女孩的鞋子太大了。媽媽沒有直接提供建議,反問孩子應如何解決,他們主動提出翌日先要買多幾雙鞋子,再帶給當地的小朋友。比起成績和外在,解難及調解的能力更需要培養。
新書簡介:
書名:《找到孩子的光──未來孩子的10種關鍵教養》
作者:Lin Cheng
策劃:霍啟剛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