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盪療法的代價

高樓價問題始終要解決,奈何問題拖得太耐,潛在成本同樣大,市場的反應未必是過敏。

路透一篇報道,震散本地地產股,部分跌幅更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內容威力可想而知。本港地產股談不上是散戶最愛,一日內跌幅一成左右,明顯就是機構大戶認為前路看不清,沽貨為妙。

共富政策  打倒中港股市

筆者不是對後市潑冷水,新經濟股監管陰霾困擾,而上半年大部分時間,港股是有賴於傳統舊經濟股承托,現在又要下馬,短期後市前景可想而知。說得白一點,不明朗因素愈積愈多,持續未停的話,所謂價值浮現之說亦只會是空談。

事實上,什麼遊戲規則已變,發展商要為穩定樓價出一分力談不上是新鮮事,但此時此刻引起市場恐慌,說穿了,皆因先有內地科網、教育行業、澳門主打賭場之後,香港地產業亦在內地共富前提下,可能有潛在政策巨變。

香港人是矛盾的,抱怨高樓價,到現在隨時有強而有力政策針對問題又害怕,為什麼?

一方面,就是市場對共富的標籤化,由於時序上的巧合,任何可能發生而由涉及巨大規則改變的事情,都被認為是共富。第二就是,從近期種種,內地對處理任何行業問題,都是不太介意震盪療法;第三就是擔心香港會有連串反市場的措施及之後的後遺症。

樓價問題  時間不可過長

2009年以來,本港貨幣基礎上升了三倍多,樓價同期升幅逾兩倍。可以說,聯繫匯率制度輸入美國量化寬鬆,是樓價急升的推手。基於聯匯成本太大,政府可動用土地儲備亦有限,而有效解決樓市問題,打發展商主意是最合乎邏輯的假設。

以往,香港奉行的是程序,涉及重大市場規則改變的政策也要經過幾輪諮詢,這個程序未必保證任何由上而下的政策可以推行,但卻大致減低新政策即使推行時間上大幅延後,但帶來的潛在出亂子機會相對較低。這個程序的代價是極低推行效率,但改變這個程序,在尚算奉行市場原則的香港,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筆者仍然記得,回歸後內地及本港是一國兩評級。多家評級機構已說明,本港制度與內地的差異,是享有較高評級的主因。無錯,高樓價問題始終要解決,奈何問題拖得太耐,潛在成本同樣大,市場的反應未必是過敏。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