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卡實名制 勿阻礙資科業發展

在今天數碼經濟時代,手機應用程式五花八門,軟件工程師開發程式需要利用不同型號的手機測試軟件,他們會擁有多張電話卡。因此,業界建議新制度不設上限,彈性處理以公司名義作登記的電話儲值卡數量。

隨着流動電話全球普及化,電話騙案亦愈來愈猖獗,香港也是重災區。近年本地電話騙案的犯案手法普遍使用「猜猜我是誰」及「假冒官員」,騙徒要求接電話者猜測他的身分,一旦受害人作出回應,騙徒隨即冒充受害人的親友進行詐騙。利用「假冒官員」手法的騙徒會冒充政府、物流公司或其他公私營機構的職員,訛稱受害人牽涉內地刑事案件,然後再轉駁至冒認內地官員的同黨進行詐騙。

電話騙案日漸猖獗

筆者也曾經間接遇過「假冒官員」騙案。近來因為疫情關係,不少非本地大學生被迫留在香港,有一位內地博士學生在宿舍收到內地疑似「公安」來電(顯示號碼為86110),說他在北京的銀行帳戶被盜用,要求他立即轉錢到內地某戶口。由於對方知道他的電話、內地身分證及銀行戶口等號碼,該學生差點信以為真,幸好學生即時找到筆者並及時報案,事件才沒有進一步發展。

香港電話騙案與日俱增,警方於去年1月至11月共錄得1000多宗電話騙案,較前年同期升。當中有高達九成案件涉及金錢損失,金額超過5億元,比同期增長約四倍之多。錄得的大部分電話騙案多涉及香港境外來電,當中亦有一些個案是由本地預先付款的流動電話儲值卡打出。

政府因此建議推行「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計劃,並於1月29日為計劃中的「實名登記制度」進行公眾諮詢。這制度直接影響資訊及通訊科技商業運作,不少業界及專業團體提出了建議。

在電話詐騙中,電話儲值卡主要提供「人對人」(P2P)服務,詐騙是透過通話或短訊操作。然而,儲值卡在「智慧城市」中不只是「人對人」的應用,今時今日「人對機」(P2M)及「機對機」(M2M)應用滿布全球。在「人對機」應用中,儲值卡常被用作WiFi設施,例如在港鐵為乘客提供大流量免費通訊服務,這類應用實際上毋須實名登記。另外「物聯網」是典型的「機對機」應用。在「智能家居」中萬物互聯,大廳中的冷氣機會因應室內氣温而自動調校,這操作牽涉到冷氣機和温度計透過各自內置的儲值卡互通信息。

應豁免純數據卡登記

與「人對人」通訊相比,這兩種應用所用的儲值卡並不需要電話和短訊功能,它只需要純數據功能便可。因此,業界建議把純數據卡豁免實名登記,避免窒礙本地「人對機」及「機對機」商務的發展。

據政府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資料,截至去年3月,本港公共流動服務用戶數量多達2300萬,滲透率達人口的275%,即平均每名市民有2至3個流動電話號碼。基於此,新制度建議每名客戶擁有3張儲值卡的限制,但業界認為這上限不適合工商業界。

在今天數碼經濟時代,手機應用程式五花八門,軟件工程師開發程式需要利用不同型號的手機測試軟件,他們會擁有多張電話卡。因此,業界建議新制度不設上限,彈性處理以公司名義作登記的電話儲值卡數量。

新制度以兩階段推行,持牌者於首階段需在規例生效後120天內建立實名登記系統及相關數據庫;於次階段,在之後的360天內,為現有儲值卡用戶進行實名登記。業界認為由於實名登記系統涉及個人私隱,開發不宜輕率,必須經過反覆測試,盡量減低風險,所以首階段時間太迫切,建議延長為270天。

總言之,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普遍同意「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制度」,認為實名制有助打擊電話騙案,提升通訊安全,然而政府在落實新制度時必須加倍小心,應從數碼化時代的實際運作作考慮,避免窒礙業界發展。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