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橡園升旗事件的反思

雙橡園升旗事件,突顯美中台三方關係的演變,可謂各有立場及論調,事件的後續發展,勢必成為美中台關係及美國對台政策變化的重要指標。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就在新年的第一天(2015年元月1日)美東時間早上8點半,台灣駐美代表處在華府雙橡園(Twin Oaks)舉行台美斷交36年後的首次升旗典禮,由於事先未向美方報備,引發國務院強烈反彈。
 
元月5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就此提出聲明,希望台灣「確保這類事情不再發生」(ensuring that these kinds of things do not happen again)。
 
AIT 的聲明充滿外交辭令,包括「我們重申,對於雙橡園於元旦的升旗,事先並不知情,也沒有批准。」(We reiterate that [we] did not approve or know about the January 1 flag-raising at Twin Oaks in advance.)、及「我們對該行動失望,我們也向台北及其華盛頓的高層官方(台灣當局)提出嚴正關切。」(We are disappointed with this action, and we have raised our serious concerns with senior Taiwan authorities in Taipei and Washington.)
 
由於時差關係,繼 AIT 的聲明之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 Jen Psaki)於元月6日(華府時間5日下午)的例行記者會提出四點聲明:「美國事先不知,典禮與美國政策不一致,以及美國基於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不變,美方亦無政府人員參加。」(We did not know about the January 1 flag-raising at Twin Oaks in advance. The ceremony is not consistent with US policy. We remain fully committed to the US One-China Policy, based on the Three Communiques and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No US Government personnel attended the event in any capacity.)
 
當記者追問升旗事件是否「美台之間更進一步的互信關係?」(a stronger relationship—mutual trust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S?)Jen Psaki 回答:「雙方關係並未生變。」(Nothing has changed as it relates to our relationship.)隨後,Jen Psaki 又於7日及8日的兩次記者會重申美方立場,用語包括「事先不知情」(not given advance notice)、「不符美國政策」(not consistent with US policy)、「失望」(disappointed)等。
 

雙橡園有重要政治及歷史意義

 
筆者曾於去年9月受邀參訪雙橡園,並蒙台灣駐美代表沈呂巡在那堪稱「大院」(Grand Courtyard)的官邸內晚宴款待,深有感觸。
 
雙橡園原是中華民國(1947至1978年)派駐華府的外交官邸,佔地18英畝,是華府(甚至是美國)難得一見的英式 Georgian Renaissance-style(喬治復興時期)建築,主屋內計有26間廳房,眾多總統級名人如艾森豪(Eisenhower)、尼克森(Nixon)、福特(Ford)、布希(Bush)等,均曾作客此園。蔣宋美齡於1950、60年代造訪華府時,亦曾下榻此園。自1979年台美斷交迄今,雙橡園的使用被局限於文化與社交活動性質,但其產權始終是中華民國(台灣)所有。
 
筆者認為,雙橡園的屋外長期擺置美台雙方的代表性旗幟,且在去年10月舉行雙十國慶酒會時,園區也滿布台方的旗幟,美方並未反對,顯然園區升旗不是此次外交風波的癥結。關鍵就在台方的高調宣傳,馬英九對此(升旗事件)感到欣慰,認為象徵台美雙方的友好關係、及證明其「活路外交」(flexible diplomacy)政策的正確,北京有感台方在雙橡園大動作升旗、並為軍職人員授勳,涉及高度的政治意涵,及美方對台政策的可能變化,終於向美方提出「嚴正抗議」。
 
所謂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是指國民黨於2008年贏回執政權後,有感於兩岸在外交方面有很多的對立,甚至是零和遊戲(zero-sum, or win-lose game),包括互相搶奪邦交國等,彼此浪費許多寶貴資源,馬英九遂此提出有彈性(flexible)的外交政策,在台灣有限的外交資源下,有效運用台灣的整體力量,一方面鞏固既有的邦交國關係、深化彼此的情誼與合作,另一方面與非邦交國家(如美國、日本及歐盟等)發展實質的雙邊關係,擴大台灣的對外發展空間及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
 
雙橡園升旗事件,突顯美中台三方關係的演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圖片)
雙橡園升旗事件,突顯美中台三方關係的演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圖片)
 

事件或反映中美台三方互動的新形態

 
世事如棋,豈能盡如人意。果不其然,針對此次的雙橡園升旗事件,北京外交部及駐美大使館經與華府嚴正交涉後,就公開要求美方應恪守「一中」(One China)政策,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生,美方隨即回應,稱「此次的台方升旗不符合美國政策……我們仍然信守『一中』政策」。這是美中雙方達成「共同治理台海」默契的再度演示,台灣雖是事主,卻無置喙餘地。
 
基於美中台三方關係的複雜性,及彼此互動的必要性,北京自有其嚴正抗議立場,筆者就此提出三點觀察:
 
一、外界均認為,此次台方雙橡園升旗事件,北京外交部及駐美大使館的嚴正抗議,其實,是屬於相當節制及低調的政治表態,完全迥異於過去高調抨擊美方及台方的作法。北京只針對美方抗議的策略,目的之一,就是預防此一升旗事件的負面效應,包括其他台灣駐外機構一旦仿效,那北京「一中」原則勢必面臨挑戰、甚至瓦解,這是兩岸尚未談妥政治關係之前,北京絕對不可能退讓的底線。
 
二、目的之二,當然是着眼於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避免高調反應引發台灣民眾對北京在國際社會打壓中華民國(升旗意義)的不滿情緒,進而影響其兩岸政策(包括經貿及文化)的推動。
 
三、目的之三,即使是屬於節制及低調的政治表態,會對當前的兩岸互動造成衝擊,但估計負面效應不致於太大,北京清楚的表達嚴正立場,總比雙方互存猜忌來得好。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北京的嚴正抗議,美國不得不向台灣提出「事先不知情」、「不符美國政策」、「嚴重關切」、「失望」等異議,除了國務院發言人照例重申「美方台海政策原則不變」之外,也宣稱「與台灣堅實關係並未改變」。美方如此的表態,是否成為美中雙方針對台方在美外交演變的慣例?其後續發展有待驗證。
 
眾所周知,自2008年兩岸開創和平發展新格局以來,迄今已有10次會談、簽署21項協議,愈來愈多的大陸民眾及官員(包括國台辦主任張志)紛紛抵台訪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民眾及官員進入台灣,就要申請入台證,證上就寫着「中華民國」四個大字,在台灣各地,也從原先的刻意迴避中華民國國號、國旗、及政府官員官銜,到現今已多能坦然不忌且予以正視之。
 

「中華民國」的意義何在?

 
雖然如此,在華府雙橡園升旗,始終牽動兩岸最敏感的一條外交神經線,那就是北京不願在對美外交上見到台方擴大中華民國的見光度,此次雙橡園高調升旗,就是顯例。針對台方發展兩岸關係,正因為是國民黨執政,且堅持「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原則,才會有此次高調升旗事件的發生,一旦2016年政黨輪替改由民進黨執政,一般相信此事件不會再發生。其實,在兩岸外交的危疑情勢中,北京一向是堅持兩岸「一中」,而台方的對應互動,就是維持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
 
筆者特此舉一水杯相對論為例,若將台灣比喻是水,那中華民國就是杯,水在杯內,杯在水就在,杯破水流失。自2008年兩岸和平發展以來,兩岸先談經貿及文化等各層面的交流,時機一到,勢必談及政治關係架構,若談和平統一,也必定是包容中華民國的兩岸統一。台灣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升旗,從另一角度看,不也是在維護那內有水的杯?
 
其實,北京早已知悉,美台關係早已有不尋常之處,雖然台方在華府的任何外交活動,均遵循「一中」政策,亦即「三個公報」及《台灣關係法》所規範的美台互動模式,但近幾年來,諸如台方駐美官員可進入國務院洽公、台方在雙橡園主屋外掛置旗幟、在雙橡園舉行國慶酒會、多位美方官員(高層政界人士)受邀參加等,令人有感的是,這些外交活動均未引發北京嚴正抗議,因此,美方也樂見美台關係有所演變。
 
去年(2014)10月31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於北京會見台灣工商訪問團時,針對台方所提:在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台灣不想被邊緣化(marginalization),希望擴大國際空間及參與區域經濟組織(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強調「大陸有其底線,這個底線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只要在『一中』框架下,兩岸很多事都可以談。」
 
中華民國在中美台之間的三方互動中有其關鍵位置。(亞新社圖片)
中華民國在中美台之間的三方互動中有其關鍵位置。(亞新社圖片)
 
筆者認為,華府雙橡園升旗事件與北京「只要在『一中』框架下,兩岸很多事都可以談」相關,由於事件涉及美中台三方互動,有關其後續發展,特此提出結論如下:
 
一、美方在處理涉及美台關係類似雙橡園升旗事件這樣的官樣場合互動,通常處於被動立場,主要還是看中方的「表態」來做事態處理的依據,畢竟美方不能完全漠視中方立場,尤其是針對「一中」政策的堅持。
 
二、美國在台協會(AIT)每天都在台北升上美國國旗,美方也准許在職軍人到台北 AIT 工作、且外交官不需要先辦理退休就可外派到台灣,台方基於對等互惠,除駐美官員進入國務院洽公、在雙橡園主屋外掛置旗幟、在雙橡園舉行國慶酒會、邀請美方官員參訪雙橡園等之外,勢必爭取更多原有限制的解除,包括此次駐美官員在雙橡園升旗及向軍職人員授勳。
 

和平發展新格局  實為台灣尋求突破之機遇

 
三、美台雙方在經貿、安全及文化等議題有共同利益,美方認為其重要性遠超過台方在雙橡園升旗及向及向軍職人員授勳,但美方基於《台灣關係法》及兩岸「一中」政策,若不針對事件表態,豈不令中方警覺台方「一中各表」不僅能突破底線(僅在台灣表),還能「表」到美國及國際社會 ?
 
四、基於兩岸和平發展新格局,及因應台方謀求擴大國際發展空間,中方於「一中」框架下,不妨積極回應,協調台方比照中華奧會、亞太經合會(APEC)、世貿組織(WTO)等模式,允讓台灣參與更多的國際經貿或非政治性相關組織。
 
總而言之,此次雙橡園升旗事件,突顯美中台三方關係的演變,可謂各有立場及論調,事件的後續發展,勢必成為美中台關係及美國對台政策變化的重要指標。儘管北京「嚴正抗議」、美方「失望」及台方宣稱「雙邊關係未受影響」,檢視此次升旗的成效(政治效應),就看視明年能否繼續舉行並形成慣例。
 
然而,台方在雙橡園從不能出現代表性旗幟,到可以舉行國慶酒會、可在屋外擺置旗幟、特定節日可在園區升旗及美方官員到訪園區等,只要旗幟飄揚,就是歷史見證。
 
古詩有云:「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不就是台方用心努力、執意外交突破(台美關係)的寫照?
 

陳自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