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齡、陳國基……還有誰?

重要的是,到底政府能夠吸納多少有能的新銳之士。

至今為止,被傳出會加入特區政府新班子的人選只得兩人,先有陳美齡,後有陳國基。前者在公開回應時說「希望帶新風入香港教育」,後來再澄清,坦言「真的沒可能任命我」(「灼見名家」訪問)。至於陳國基則由「傳言」變事實,他在5月4日獲林鄭月娥委任為候任特首辦主任,即日履新,成為政府新班子的第一員。

為何林鄭組班仍無聲無息?

但是,其他司局長人選仍然未見任何公布,而距離上任的7月1日,剩下已不足兩個月。林鄭月娥在去年4月在電視台節目中曾經說過:「有意參選特首的人士,應先組班,問責團隊有共同理念很重要,現屆政府部分司局長是『埋班』後才認識,工作有一定困難。」在本屆特首選舉競選期間,林鄭月娥並沒有「先組班,後參選」。原因不說自明,是她決定參選的時間十分倉卒,根本來不及組班。然而她的助選團名人如雲,選舉也在3月26日結束,為何組班之事仍然無聲無息?

當司局長起碼要過三關:第一關是基本的品格審查和健康狀况;第二關是特首邀任;第三關是中央委任。正式就任之後,司局長還要過民意關,即是民意的支持度。長期處於民意低迷狀態的司局長在本屆政府大不乏人,他們推動政策時固然困難重重,對管治班子而言則是一個負累!雖說「民意時高時低」,但在香港的體制下,司局長的民意支持度有特別意義,因為他們能出掌如此重要的位置,完全沒有經過民意考驗——像英式議會制,內閣成員都是民選國會議員;美式總統制內閣重要職位則須經參議院批准。香港的司局長不用過「民意關」,唯一的「考驗」,就得靠民意調查的檢測。能夠過三關又有民意支持,這些人的數量肯定少之又少,有的話也可以選特首!要有這種質素的人填滿三司十三局,對林鄭月娥來說的確十分艱難。

過去幾屆政府司局長的來源都不外政務官、專業人士、私人機構高管,或是政黨代表。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司局長應該熟悉某個政策範疇,管房屋的應該是房屋「專家」、管教育的應該是教育「專家」……但其實問責制推行之後,主要管員是政治任命,是搞政治工作,他/她的專業背景跟主管的政策可以完全無關,外國的部長很多都是政客而非專才,但一樣可以做得出色。

要有政治才能,政黨出身的人理應佔優,但在香港則不然。香港人能接受的,是在私人機構任高職,卻願意「作出犧牲棄高薪厚祿為港人效勞」的精英分子,香港人慣以錢作衡量標準,願意放棄高薪「屈就」工資較「低」的司局長,此人應該有服務公眾的「誠意」!當年梁錦松從銀行界的高職高薪進入政府而成為「美談」,是其中最典型例子(後來發生的事是後話了)。反觀在政圈打滾的政黨代表,人工不高,也沒有私人機構的履歷作為「能幹」的證明,公眾的觀感會認為他們成為司局長是找到了一份好工,是報酬而非使命感吸引他們加入政府!

政務官任第二第三把手機會大

現在最矚目的是財政司長一職。會否有一個願棄高薪厚職的人出任?「唔夠班」的人充任「財爺」,外界會覺得他/她分量不足;但「夠班」的人選,又是否願意完全聽命於特首,為落實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而當司長?汲取了本屆特首梁振英和「財爺」曾俊華不咬弦的教訓,林鄭月娥的「財爺」人選必須緊跟她的理財哲學,並且百分百配合她的施政。事實上,問責制之後「財爺」的自主權已經大不如前,預算案必須完全配合施政報告;如果林鄭再收緊,下屆的「財爺」就會是名副其實的「大掌櫃」,試問有頭有面高薪厚職的商界精英會願意「屈就」嗎?

林鄭當過政務司長,了解政府運作。競選期間她透露,除了教育政策未管過,其他範疇她都曾經涉獵;現在又有一套「理財新哲學」,其實她可以一人兼三職,下屆政務司長和財政司長只需當她的秘書甚至是助手就足矣!以此推論,下屆政府第二及第三把手由慣於「唯上」、「唯命」的政務官出任機會最大。

在競選期間,林鄭月娥表示下屆政府會以教育作為施政重點。誰會是教育局長,將會決定下屆政府的施政表現和成績。陳美齡出任教育局長的「消息」一出,「輿論嘩然」,因為實在太過出人意表。質疑的人認為陳美齡長居日本,不熟悉本地教育制度;她是個藝人,未做過管理行政工作;更有人認為她在雨傘運動期間的言論太保守,「唔啱聽」,不適合當局長。

說過了,教育問題不容易搞,持份者太多,人人都是「專家」,大家的要求又不同。熟悉基層和前線教育議題的人,可能「鎮不住」大學的學術精英;太講理想,會被罵「離地」;但太「貼地」,又會被視為沒有願景。林鄭要把教育作為施政重點,但她的教育政策目標是什麼?5年內要完成什麼工作?會像董建華年代再來一次教育改革?香港的年輕人到底要接受怎樣的教育、學習什麼知識,去面對千變萬化的未來世界?林鄭對教育承擔的決心,一直以增加50億元經常開支作標榜,但香港的教育,難道就只欠錢?

重要的是政府能吸納多少新銳之士

陳美齡能不能當上教育局長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到底政府能夠吸納多少有能的新銳之士。以陳美齡的履歷、研究香港教育問題之認真、教子有方的「實戰經驗」,這樣一個「外來人」假如可以加入政府成為新血,下屆政府多一些這種新面孔新人事,對香港未嘗不是好事。相比之下,陳國基是政府行政老手,面面俱圓,但政府內如果充斥着這些「老油條」,又是否大家樂見的政府「新班子」?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