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8年3月14日,香江論壇邀請南豐集團主席梁錦松先生、光大控股公司首席執行官陳爽先生和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先生發表高見,探討和剖析香港和台灣經濟新定位及發展機遇。
大灣區究竟是什麼?
灣區有水能通,把交通、通訊、人流打通。粵港澳大灣區除了人均GDP較少外,佔地面積、GDP總量和增速,我們都有優勢,可與世界三大灣區(紐約、三藩市、東京)比拼。
大灣區這個概念,過去不是空穴來風,是發展的過程。2015年,國家戰略規劃一帶一路時,首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國家將粵港澳大灣區納入十三五規劃。2017年,深化粵港澳三地簽署合作協議,推進大灣區建設。2018年1月,粵港澳大灣區納入整個國家規劃當中,等待批准實施。2018年3月,總理工作報告當中有三個經濟規劃: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帶、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規劃發展有一定重要性。
為什麼要設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不是憑空而起,而是具有深厚的自然分工與合作基礎。在不同階段,隨資源稟賦的變化,圍繞灣區的珠三角地區形成不同分工格局。我們從合作1.0時代(1978年至2003年)開始,前店後廠階段,到合作2.0時代(2003年至2017年),深化合作階段,再到現在合作3.0時代(2017年至今)開始,科技金融合作。
目前三地經濟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我把廣東九個城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城市地點列出來。從產業結構看,香港與澳門的經濟發展依賴服務業,香港的服務業包括金融、貿易、物流和旅遊,澳門的服務業主要是旅遊業和博彩業為主。廣州和深圳也主要依賴服務業。佛山、惠州、東莞等七座廣東省城市以工業為主,廣州和深圳在先進製造業與高科技製造業同樣有優勢。
所以為什麼設立大灣區?這是三地經濟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形成規模經濟。同時也是國家整體戰略布局。從2003年中港兩地簽署的CEPA,到《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到現在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建設。從過去珠三角的規劃,整體推進到現在形成國家經濟帶。
大灣區發展趨勢是什麼樣子?
大灣區將來做什麼?基本上是幾方面。首先,交通的互流互通。高鐵、地鐵和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基本上,國家的大動脈已經開始運作,之後還有更多基礎設施的投資機會。城市一體化的問題,無非是稅收的問題,人流的問題,信息的問題,將來如何打通?
接着是科技中心建設的問題。過去有人問香港是不是科技發展中心?我們早前設立了Hong Kong X基金,在去年11月發表白皮書。大疆無人機是科技大學的成果。香港中文大學與商湯科技發明臉部辨識。香港的科技成果已經在內地展開。
然後到移居的問題。正如醫療方面,內地批新藥需要三年半至五年,香港批新藥就直接使用。如果將有效的資源,在現有的法律和制度下打通,讓更多人共享。這就是大灣區目的,讓生活更舒適,更適合移居,令老百姓滿足。
最後環保產業。我發現香港的垃圾處理還是靠填埋,很落後。你們到國內看。很多垃圾焚化爐是花園式工場,沒有臭味。廣東博羅市垃圾焚燒場一點也不恐怖,沒有異味。所有的排放都經過污水處理,能夠用來養蝦養魚。老百姓一點也不受影響。開設大灣區,將兩地環保產業交流。
大灣區的未來發展
至於我們的看法,關於大灣區的未來發展,我想主要還是從貿易便利化,到勞動力自由流動發展。比如說設計大灣區身分證,能在大灣區自由流動。是不是要中港澳一體化?現在恐怕還有難度。畢竟香港有一國兩制,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追求。現階段,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正處於貿易和投資便利的末期,下一步可能向勞動力自由流動方向推進,便利基礎設施一體化。不過,還不是所有要素自由流動的、深度的一體化。
我們設了第一個大灣區基金,500億人民幣,做了三件事。第一、基礎設施。污水處理、垃圾焚燒、交通便利化等市場非常大。過去較多人對內地環保產業非常懷疑。現在歐盟國家都在內地做環保產業。內地的環保標準比歐盟的二號標準更高。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合作性。第二、醫療。內地的醫療潛力非常巨大。第三、高科技。我們是商湯科技的最大用戶,做小區的智慧門鎖,為智慧城市做準備。今年為止,我們在上海做了17.5萬個智慧門鎖,管理1,800萬人口,同時開始在南京、北京推廣。我們公司營運三年時間,到今年年底,將有4,000萬人受惠,將來也推發一系列產品。
香港在大灣區的機遇和挑戰
香港在大灣區擔任四個角色:第一、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第二、全球人民幣樞紐、國際資金管理中心;第三、專業服務和科技中心;第四、亞太地區的國際法律服務中心。這些框架基本上把香港描述的非常清晰。香港有制度優勢、金融優勢和人才優勢。但本港產業結構單一化,中港關係不佳,以及香港的科技成果流向內地,這些都是挑戰。
台灣在大灣區的機遇
過去粵港澳大灣區並不包括台灣在內。三年我去台灣,看到台灣經濟這麼差,覺得可惜。台灣有很多好東西,但自己把門關上。例如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很快,每年半導體的進口量達2,800億美元,跟石油的進口量是一樣的。中國每年投資半導體超過8,000多億人民幣資金。高端人才到中國創業是大趨勢。因為他們研究成果在美國拿不到錢的時候,希望到中國拿到錢。中國錢多,而且能夠賣到好價錢。我相信中國的半導體發展在未來五年有重大突破。現在如何將台灣高端的製造業,和中國現代發展雙結合,這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
我想說台灣不是旁觀者,而是戰略合作夥伴。因為台灣手上還有很多優勢,希望把這些優勢,能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如果短時間沒法轉化,台灣在大灣區發展就吃虧了。
大灣區發展對港台企業界的機遇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