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達成社會共識 過程至為重要

陳智思拿着一份諮詢報告游說不同部門,當時一個部門主管的回應,教這位見多識廣的公職王永世難忘。

近年香港社會爭議甚多,激烈程度尤以上屆政府為甚,舉凡梁振英政府推出任何大型政策,不同持份者總會各持己見,間接加劇社會分化。特首林鄭月娥在選舉中提倡「與民共議」,務求達致社會共識,做法是否可行?新任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在不同場合均強調,社會不乏解決問題的方法,缺的只是如何達到共識,本社訪問這位曾處理不少棘手議題的「公職王」,探討達成社會共識的法門。

大辯論 vs 與民共議

回歸20年,香港面對不少問題,特首林鄭月娥上任最希望可以達成共識的,似乎是土地房屋問題。故上任不久便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準備「在社會上來一場大辯論」,討論香港未來土地供應來源。陳智思認為特首口中的「大辯論」,不是由零開始的一張白紙,「其實香港不少問題,答案早已存在,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未來如何達到共識,而不是問大家;你要什麼?」他認為當中牽涉到利益取捨是否公平的問題,不是針對個別人士的特別得益,而是要按照一套公平的原則。他明白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各方面都是贏家,在抉擇時人難免會有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NIMBY)。因此要政府多點出來勸導市民,如何達致最大社會效益。

在現今香港的環境,陳智思承認一旦牽涉到中港議題,有一定複雜性,永遠有「陰謀論」,不是香港單方面可以處理,例如政改、一地兩檢、西九故宮博物館等;但他指出,本地議題可以本地處理,例如土地改革,政府、市民態度應該更開放。他以自己身為主席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例:「我在委員會的經驗了解到過程更重要,大家要重建互信。處理垃圾議題有什麼秘密?想幫什麼人?沒有。」

在他眼中,香港瀰漫一股懷疑氣氛,過去懷疑商界,近年懷疑北京,但土地問題似乎較少懷疑,他希望大家把利益攤出來,再作討論。「不走這步,還有什麼可以做?看不到有其他方法。除非用另一招:強硬,政府說做就做。」他無奈地說。關於政策如何推行,社會亦有兩派聲音,有要求凡事諮詢者,亦有人認為不用諮詢這麼多意見,由結果決定。但陳智思認為,香港發展至今,其實也不宜走得這麼強勢,尤其特首林鄭月娥最近也表示,政府不是以一種強權心態治港,陳智思亦表示認同。

在現今的香港環境,陳智思承認一旦牽涉到中港議題,有一定複雜性,永遠有「陰謀論」,不是香港單方面可以處理。
在現今的香港環境,陳智思承認一旦牽涉到中港議題,有一定複雜性,永遠有「陰謀論」,不是香港單方面可以處理。

過程透明 至為關鍵

陳智思在訪問中多次提及「過程」不下十次,他的理想情況是提高透明度,以減少「黑箱作業」的批評,但新政府的做法與過去一般公共諮詢有何分別?陳智思旋即搬出自己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經驗:「政府不一定這麼快便有立場,應由公眾去討論,在民間醞釀答案,其實答案來來去去只有幾種。重要是過程中主要持分者參與,質疑的聲音就減低了,過去經驗反映,這是能夠做到的。這個方式希望政府可以參考,逐步重建信心。」

新班子上台至今,已面臨不少考驗。陳智思認為今屆政府最大分別在於回應速度快。新局長中不少本身是公務員或是由副局長擢升,對議題熟悉,理解得較快。反而,他認為過往政府在外面引入的政治人才,外來者在自己業界可能很強,但不熟悉政府運作,與公務員的協調亦未處理好,隨時連條路都未找到,如何應付突發事件的轉變?「未有政治人才之前,真的要靠公務員。」

雖然他認為新政府開局不錯,但解決未來難題要有新思維,亦相信特首對問責官員有此期望。談到新思維,林鄭月娥的政綱中也提到數項新思維,但今屆主要官員班子均是公務員出身,一般予人蕭規曹隨,甚至是食老本的印象。陳智思認為,未來愈來愈多議題需要政府跨界別、跨部門合作,惟官員的思維往往是先釐清自己的權責、工作範疇,但市場轉變之快,政策涉及範疇之多,不再是單一個決策局去處理,他舉例說:「例如金融科技是大勢所趨,卻非單一部門可以處理。社會轉型,政府如何配合支持?不可各自為政。業界向某局投訴,被轉介到另一個部門,時有發生。」

新班子上台至今,已面臨不少考驗。陳智思認為今屆政府最大分別在於回應速度快。
新班子上台至今,已面臨不少考驗。陳智思認為今屆政府最大分別在於回應速度快。

不過,陳智思又認為不純粹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各行各業自身面對的問題,政府只是扶持。企業內部亦然,要靠領導賦予新思維。業界本身都要有新思維。要政府帶頭沒有可能,因為政府不懂得做生意。他曾在一次演說中,勸告政府「勿到危機爆發時才處理」,但有一派管理學指出,個人、企業以至社會往往要有危機才願意轉型。陳智思慨嘆,這或許就是human nature(人的本性),死到臨頭,才有動力去作出改革。「出了一件大事,所有精力放在一處。危機出現後有時間局限,要馬上處理。有些事卻可用較長時間處理。」

香港問題 不乏答案

曾參與過不同諮詢會的他,又舉一個例子,多年前香港面對財赤,矛頭指向政府,時任特首曾蔭權面對很大壓力,成立小組研究公務員系統,成員包括夏佳理、張炳良和吳克儉。「委員會花了一年時間,推出第一階段建議,建議將制度簡化、實行分權。香港系統是港英時代留下來的,使用類似系統的,不少是英聯邦國家如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過去幾十年都改革過,又巧合地在1997年前完成。但香港沒有做。我們估計是因為當年回歸,畢竟當時要穩定公務員,於是落後於其他地方。」

後來陳智思拿着這份報告游說不同部門,當時一個部門主管的回應,教這位見多識廣的公職王永世難忘,主管說:「我非常同意,但請等我退休後才做吧。」陳智思苦笑道:「沒有人想做醜人。最好笑的是,當完成整份報告後,經濟已經復甦,沒有財赤。報告便沒有人感興趣,第二階段已經沒有人理會。」如果財赤最終不斷惡化下去,政府才做事。那麼,一年的工作豈不是白費?「不會沒有用,因為報告要完成,又例如慈善法,也已完成相關報告,所以說香港不乏答案,只是未能做到。」他再一次重申。

陳智思在訪問中多次提及「過程」不下十次,他的理想情況是提高透明度,以減少「黑箱作業」的批評。
陳智思在訪問中多次提及「過程」不下十次,他的理想情況是提高透明度,以減少「黑箱作業」的批評。

陳智思簡介

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總裁。現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和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主席,並任香港地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司法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主席。於2006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