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儀:「閱讀2.0」教育轉向乃是必然

「閱讀2.0」概念帶來意識轉向:閱讀不應再以讀畢書籍為目標,閱讀者應學習帶着問題閱讀。陳敏儀主任分享:「帶領孩子進入書本世界,我們先要捉到孩子的心。有了孩子的心,然後再教他的腦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星期宣布,由2018/19學年起,政府將向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額外津貼以推廣閱讀文化,預計每年涉及經常性開支約4,800萬元。在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教育講座系列(十四):贏在起跑線」上,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行政主任(圖書館主任)陳敏儀女士擔任演講嘉賓,向聽眾分享如何從學校、社區和互聯網取得資源,引發學生閱讀興趣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本社記者較早前就教育講座中提出的「閱讀2.0」概念訪問陳主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常務委員──以圖書館服務支援特殊需要人士組別),在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向讀者分享從學校層面而言她對閱讀推廣的多年體會和最新想法。

陳敏儀主任指,師生常在校內讀書分享和圖書課時按「書籍資料─內容分享─應用所學」次序分享。學生潛移默化,容易建立良好閱讀習慣和思維。
陳敏儀主任指,師生常在校內讀書分享和圖書課時按「書籍資料─內容分享─應用所學」次序分享。學生潛移默化,容易建立良好閱讀習慣和思維。

閱讀不再從書本出發,應注重學生資訊素養

訪問中,陳主任指閱讀不僅限於紙本書和林林總總的電子閱讀資源,又提出「閱讀2.0」亦可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方面關乎善用科技以促進閱讀,第二方面強調溝通和協作,第三方面側重於自主學習──閱讀時,學生需運用創意思維、解難能力和自學能力。

「這些都是(教育界常談到的)21世紀能力,閱讀不再是一個『有看書』還是『沒有看書』的問題,而是關乎『怎麼閱讀』和『為何要讀』,最重要的是從學生的閱讀需要出發,訓練學生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令他們從累積閱讀經驗,提升他們細味文字、消化和整合資料的能力。」

陳主任指,雖然學生不需就每本看過的圖書撰寫報告,但校內文化令他們習慣在填寫紀錄時思考從圖書學到什麼,而紀錄也有助他們日後與人分享好書。
陳主任指,雖然學生不需就每本看過的圖書撰寫報告,但校內文化令他們習慣在填寫紀錄時思考從圖書學到什麼,而紀錄也有助他們日後與人分享好書。
教育局2015年出版的「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研究報告摘要中提到,若教師實踐電子學習教學法時不採取「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策略而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角色將會從「把所學牢記及存取資料」、「個別地完成學習任務」轉為「創造知識」和「協作者」。陳主任在教育講座中提出了許多家長和教師可以嘗試運用的「閱讀2.0」策略(可見於文末),在訪問中則提到不少這種善用科技促進協作溝通和自主學習的閱讀活動。

陳主任分享,循着「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一方向引入新形式來推廣閱讀時,學生積極參與製作電子書等閱讀活動為她打了一劑強心針。自從2016年參加了教育局的StoryJumper計劃,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藍循)也有愈來愈多參與創作電子書的小作者。高年級學生學會使用StoryJumper和Sketchboard.io等軟體創作電子書或繪畫概念圖,又會進行同儕互評等學習活動,當中講求分享和交流,學生可閱讀其他學校學生的作品,在平台上交流。

學生應用資訊技巧自主學習

除了有學生踴躍製作電子書、趁有餘暇一口氣製作了12本StoryJumper,有一次陳主任在走廊被一位同學叫停,他興奮地展示一本自製的資料冊小書,說是自己用專題研習方式所整理的港鐵資料,讓陳主任十分驚喜。

「小書雖然歪歪斜斜,但是內容豐富,文字描述齊全,也有同學自己的風格,而且充分體現自主學習精神,做得非常好。」

那位同學十分喜愛港鐵,所以即使不是課業要求,也主動應用資訊技巧,自行查找資料進行專題探究。

另有一次,一位小二女生將家庭假日趣事寫成英文故事,自製一本小書,帶回學校跟陳主任分享。同學除了為小書起書名,更在封面寫上「出版社」的名字和作者姓名,創意和心思十足,讓陳主任感到非常鼓舞。

「即使這位同學在標點、代名詞等方面都有一些大意的錯漏,但是以小二程度來說,這本圖文並茂的小書寫得非常精采。看到她能如此樂在創作過程,主動嘗試以英語寫作,記錄和表達生活中的情感,我替她非常高興。

分享了兩次見證學生自發應用所學、製作小圖書的經歷後,陳主任亦介紹藍循為今年世界閱讀日而舉辦的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自由參與,小學生接觸霍金學說

「本來,設霍金悼念活動是希望讓同學有機會認識這位剛辭世的著名物理學家,接觸STEM資訊。我寫了一個簡單的範本,鼓勵同學有興趣就到圖書館拿一張工作紙,趁長假期閱讀有關霍金的資訊,並簡略說明悼念他的原因,分享自己對他什麼學說最感興趣。」

陳主任沒想到,同學對資訊和新知吸收得很快:她在短短的早會上分享了一些霍金事跡,但竟有不少同學把早會的資訊記住,又繼續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料,所以在參觀中央圖書館時能跟接待同學的活動主持分享,如數家珍。主持也很驚訝這些小學生既知道最近有哪位偉人逝世、又能說出自己對他的認識。

陳主任希望學生從了解霍金的科學成就開始,多接觸STEM資訊。校內圖書館設有STEM圖書專櫃。
陳主任希望學生從了解霍金的科學成就開始,多接觸STEM資訊。校內圖書館設有STEM圖書專櫃。

「有同學可能認識到黑洞的基本概念,或者對灰洞很感興趣,或者分享說他認為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個有意思的假設,不同於其他學說。也有學生覺得霍金一些預測人類100年後要另覓地方居住的想法很有趣,更多的學生則很喜歡霍金談到外星人,比如說霍金曾說過如果看到外星人要怎麼做、不能笑、不能跑等等,他們都很喜歡。」

藉着這樣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學生可以接觸與科學有關的概念,也可以學習表達情感。

「這雖然也是推廣閱讀的活動,卻跟平日『科技科學科』老師介紹圖書的學習體驗不一樣。」

悼念活動屬於自由參與性質,全校共有800多位學生,陳主任在復活節長假期後收到100多份文章,迴響不俗,出乎意料之外。

結合資訊與情感,藉讀寫締造學習社群

「這次的徵文是藍循首次邀請全校同學就特定主題嘗試製作電子書的活動,當中涉及的一些科學名詞可能較深,使用中文表達較符合學生能力。日後若有適合主題,也可能以英語徵集稿件。」

看到了同學在中央圖書館的表現,就算一些同學未有參與是次活動,陳主任仍對他們的學習充滿信心,認為不呈交工作紙沒有所謂。

陳主任補充說:「學生有分配自己學習時間的自由,即使他們不喜以撰寫悼念文章的方式參與,仍可從觀摩和整個學習群體的氣氛中得益。」

徵集所得的文章將會交給高年級學生共同編輯及排版,製成電子書。陳主任指,學生對文章的修訂較少,但會跟同儕合作設計電子書的各個版面,預計將於5、6月完成電子文集。

陳主任指製作電子書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軟件附有媒體素材庫,方便學生製作插圖;使用圖片時,她會提醒學生留意版權,建議他們自己拍照。(YouTube截圖)
陳主任指製作電子書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軟件附有媒體素材庫,方便學生製作插圖;使用圖片時,她會提醒學生留意版權,建議他們自己拍照。(YouTube截圖)

共享知識方能追上發展

為何一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會深感今天的學生需要另一層次的閱讀,提出「閱讀2.0」概念,而且將看起來很被動的「閱讀」一概念定義為「強調溝通和協作」?

陳主任掏出了一本內頁寫滿筆記、封面印有“Because what is known must be shared.”字句的硬皮本子,憶述她如何被這句話說服。

陳主任曾在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會議上接觸到 “We know, we share”的口號,先是感到震撼,後覺得認同:

「起先,中國人的思維比較難接受這一點:嘩!真要知無不言,什麼都跟人分享?好東西不是要留給自己嗎?但轉念一想,身處電子時代,我們今天認為正確的事實和理據,也許到了明天已被新發現所推翻,社會上不同想法都對尋求知識、探求學問有幫助,分享和協作交流實在是一項不可或缺的21世紀能力。

本子上一句「既擁知識,必須共享」口號令陳主任反思協作交流的重要性。
本子上一句「既擁知識,必須共享」口號令陳主任反思協作交流的重要性。

陳主任指藍循校內推行「多閱讀、多紀錄、多分享」已有十多年,故同學從填寫閱讀記錄冊到與身邊同學分享好書的過程中也能更深刻記住藉閱讀所得的領會,透過友儕交流而鞏固所學。

教師共識是推廣閱讀成功關鍵

藍循的學生每年平均借閱逾200本圖書,同學對圖書興趣甚濃。問及藍循能在校園推動閱讀的成功因素是什麼,陳主任認為學校內的共識非常重要,而跨科組的合作就是成功關鍵。

「中英文科老師也會鼓勵學生趁長假期閱讀,會各設不同閱讀目標,比如兩本中文書、兩本英文書,中英老師之間有溝通協調機制,好讓閱讀目標不會變成學生的壓力。」

陳主任指,對小學生來說,保持良好閱書紀錄、取得手冊上的剔號和獎狀等獎勵都令他們引以自豪,有動力積極完成簡短版及詳盡版閱書報告。(藍田循道衛理小學)
陳主任指,對小學生來說,保持良好閱書紀錄、取得手冊上的剔號和獎狀等獎勵都令他們引以自豪,有動力積極完成簡短版及詳盡版閱書報告。(藍田循道衛理小學)

學生即使達不到建議閱讀指標,也不會當欠作業論,但學生反應仍然非常踴躍,約有八九成學生會完成閱書報告以爭取每班各一名的「閱讀金獎」、「閱讀榮譽大獎」,還有校內獎懲計劃不設人數上限的學期末大獎勵:Rainbow Party。

陳主任笑言:「他們非常期待獲邀參加學期末的Rainbow Party,因為可以在學校內吃冰淇淋!」Rainbow Party最初為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圖書而設,獎勵的評分準則後來重新調整,平均計算學生平日閱讀中英圖書的表現(例如填寫紀錄冊及在圖書課做閱讀筆記)。

伴讀激發學習潛能,有助理解文字世界

陳主任指,藍循與其他資助學校情況相近,教學語言是中文,英文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二語言,單靠課堂學習較難掌握。「學生若不只是在課堂上才學習英語而可藉着閱讀的大門多涉獵英語世界、浸淫在第二語言中,將有利學習。」

陳主任續指家長伴讀對子女閱讀幫助很大:「就算查了字典、聽了有聲書的朗讀,孩子照字面解釋也未必明白新字詞的含義,比如說有的段落需要讀者對文化差異有理解或是結合人生經驗方能讀懂,所以孩子需要成人幫忙解釋圖書內容。

大哥哥姊姊耐心鼓勵閱讀

陳主任指,教育局推動的「英語大哥哥大姐姐伴讀伴學計劃」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自己年紀學生應學會的基本字詞,計劃已在藍循推行好幾年,活動氣氛輕鬆,有助學生投入;家長義工甚至會烘培曲奇讓學生慶祝,讓他們得到高年級學兄學姊的陪伴、身處愉快的環境中接觸英語。

「讓大哥哥大姊姊和家長姨姨來跟小朋友講故事,跟由教師教學完全不一樣。」

一個例子讓陳主任印象尤深:一個小女孩對英語非常抗拒,她不只不願意學習,甚至不肯開口說英語、讀英語。

「她家裏人也不太能幫助她學習英語,但計劃中的大姊姊非常有耐心鼓勵她,也很關心這個學妹,她每讀一個字,就能得到一塊印有英文字的動物餅作鼓勵。正因為小學姊關懷備至,這個學生開始願意讀英文,慢慢追上應有程度。」

一塊動物餅背後的關愛和陪伴,能鼓勵孩子閱讀。(Wikimedia Commons)
一塊動物餅背後的關愛和陪伴,能鼓勵孩子閱讀。(Wikimedia Commons)

對「閱讀2.0」概念推展的期望

閱讀2.0一概念帶來的意識轉向能讓學習者明白:閱讀不應再以讀畢書籍為目標,閱讀者應學習帶着問題閱讀,找對方法從書中找尋答案。

陳主任認為,老師有責任教導學生掌握看書的方法,確保閱讀對學生有用,能配合時代的轉變來滿足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要。

她又期盼「閱讀2.0」能成為愈來愈多人談論的概念,又認為這個概念上的轉向「必然要在香港的學校出現」,否則閱讀將喪失很大的e世代功能,「而且直接影響到未來主人翁的生計、生活和學習,尤其是在這個講求終生學習的時代」。

她指,將來會出現的生活和工種是今人還未能預見的,今天的青少年務須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懂得如何透過資訊學習新事物,日後才能適應新環境。

「要消化資訊,少不了文字處理。文字是交代知識的重要方法,就算網上資訊有豐富的多媒體檔案、圖像等,知識也要藉文字傳達,故一切也從培養良好閱讀能力和習慣開始。

藍循的《悅讀報》校園小記者曾訪問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吳國偉、徐立之、菜姨姨等名人,了解他們的閱讀經歷。
藍循的《悅讀報》校園小記者曾訪問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吳國偉、徐立之、菜姨姨等名人,了解他們的閱讀經歷。

問及她冀望在學校內外看到有關「閱讀2.0」的怎麼樣的轉變,陳主任說:「我相信一些有識之士提到『自主學習』、『自學能力』等21世紀能力和相關概念時,未必會使用『閱讀2.0』一詞,但是也同樣針對現今世代的需要,關注學生如何綜合、整合並消化資訊,在做一些相關甚至類同的工作。」

她期望各方一起努力,多討論閱讀的發展,令推廣閱讀的工作進深。

給家長的小貼士

陳主任曾於講座提及,有學者研究指「對孩子的語文能力發展來說,親子共讀比教導文法來得重要」,孩子念小一小二的時候是開始親子共讀的最佳時機;就算過了小一小二,家長什麼時候發現共讀的重要性也可以開始伴讀,可以嘗試多發掘身邊的閱讀資源,跟孩子享受甜蜜溫馨的共讀時光。

選擇圖書方面,父母買書給孩子時可以記住「少於5」這個秘訣:如果書本第一頁有超過5個字看不明白,圖書程度便過於艱深。家長可以以此為指標,衡量書籍是否適合孩子。

善用伴讀時光,推動「閱讀2.0」

對孩子有意義、有意思的是什麼?陳主任指首要條件是「要好玩」。好玩之餘,也要從中學到東西;家長可以運用親子共讀三部曲,講故事前不妨留意氣氛的營造。

跟孩子講故事時,把家裏的燈全部關上,只開手電筒,然後再說一些關於夜空、森林裏發生的故事,孩子會覺得很神秘,很有氣氛。此外,講故事時可留意聲線、語調,模仿一些聲音,配合表情和動作甚至道具,例如家中的玩偶──這些都有助故事演繹得更精采,幫助孩子更投入聽故事。

講故事前,可以問問孩子封面上的圖畫講的是什麼,準備孩子心情,預測故事內容。介紹書名和作者後才進入故事內容有助孩子記得更多細節,更認識閱讀的世界。

講到故事的重點時,可以稍作停頓。如果有配圖,可以指着圖畫,讓孩子思考父母為什麼突然停下來,思考剛剛說到的地方。家長也可以用提問的方法,將自己親身經驗告訴孩子,帶引孩子認識世界和四周的事物。

如果故事書提到餃子和北京過新年的習俗,講完故事後,晚上帶孩子去菜市場買餃子皮、餡料,回家一起製作和享用美味的餃子,小孩子過了那一天以後一定很能感受到北京的人過新年吃餃子是怎樣的,印象更深刻。

閱讀資源推介

陳主任指出家庭環境很重要:「2011年,一位閱讀專家說過,家裏藏書26-50本,孩子的閱讀能力可以達到香港平均水平,如果家圖裏書不足26本,可考慮再增添一些。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逾1,400萬項實體書和電子資源,是市民很大的財富、孩子尋找閱讀資源的不二之選。有了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能借閱的圖書和電子書便會超越這個數字。」

在外國,家長流行給孩子講睡前小故事,但香港家長晚上未必有精神進行親子共讀。陳主任指,早上出門前花一點點時間跟孩子講故事,也不失為好的親子活動。一些兒童圖書或繪本只需5到10分鐘閱讀時間,而電子書借閱也很方便,可供讀者在圖書館開放時間以外借閱。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電子閱讀資源包括HyRead電子書(以中文圖書為主)和BookFLIX(以英語圖書為主)。

陳主任表示自己所介紹的伴讀策略未必適合每個家長,建議家長平日如有閱讀報紙雜誌的習慣則不妨多跟子女分享,感染他們留意文字和資訊:「華人感情較為含蓄,不一定喜歡在講故事過程中流露感情,但家長只要留意生活中的資訊,花一點時間跟子女輕鬆討論話題、分析當中事理,例如一起閱報,已是對子女閱讀的上佳鼓勵。」

再思閱讀──一位圖書館主任的觀察(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陳敏儀:「閱讀2.0」教育轉向乃是必然

香港如何迎接電子閱讀和全民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