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大家對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既有觀念是小朋友到處奔跑、爬上爬下、不聽指示、坐不定,但現在患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當中,大部分都只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本身沒有過度活躍的情況。普遍情況分為三種:有些小朋友只是專注力不足,有些患過度活躍,有些則兩者皆有之,最常見的情況是兩種問題兼具。今次請來陳凱怡醫生為大家講解。
訪者:開學後,很多新聞都會關注小朋友上學的壓力大,在醫學數據或醫生們的觀察來看,是否很多小朋友都有情緒問題?
醫生:每年開學季節,都有不少小朋友在學校的要求下,或父母觀察後認為有需要來求醫。
訪者:有沒有一些較受人關注的話題?
醫生:比較多人關心專注力的問題,老師會留意剛升上小一的學生裏面有誰出現專注力困難,再建議家長求醫,看看有什麼能幫助到小朋友。
如何判別專注力不足
訪者:講到專注力,很多人都有不同心得,從陳醫生的角度來看,判別小朋友的專注力是否指他們能乖乖安坐,還是有什麼專業的指標?
醫生:以一個六歲,就讀小一的小朋友來說,其實不會期望他們能很乖、很安靜地安坐半小時,因為這不太合理,反而應是當老師發現小朋友的專注力有問題時,就帶他們向精神科醫生求診,並作評估,了解他們是否在很多不同地方如學校、家裏或進行課外活動期間都不能專心遵從指示,這裏說的不是要坐穩、坐好,而是能不能接收外界訊息、聽從指示,如果出現這些問題的話,就要作一個詳細的專業評估,了解他的專注力是否出現問題。
我們留意到有些小朋友本身有專注力的問題,但同時也很乖巧,真的可以安坐在椅子上、眼看書本,但實際上在發白日夢,這些小朋友雖然能靜靜地坐着,但其實什麼也沒有做。大家對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既有觀念是小朋友到處奔跑、爬上爬下、不聽指示、坐不定,但現在患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當中,大部分都只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本身沒有過度活躍的情況。普遍情況分為三種:有些小朋友只是專注力不足,有些患過度活躍,有些則兩者皆有之,最常見的情況是兩種問題兼具。
訪者:多數的情況會是老師還是家長發現小朋友患上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的問題?
醫生:在小朋友讀幼稚園首兩年時,有些全職母親就會收到老師投訴小朋友難以安坐,又或當母親和小朋友作專注力練習,甚至日常生活中已經發覺小朋友難以專心、需要別人將說話重複數次、收拾書包時又弄得十分凌亂,當收到許多指令時,只能做到首兩個,然後心神又飛到九霄雲外。當母親留意到這些情況,就可能會到處了解一下小朋友的專注力是否出現問題,然後尋找醫生協助。
發現問題的年齡範疇
訪者:發現孩童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有沒有一個特定的年齡範圍?
醫生:以前一般會認為小朋在六歲之後,於不同環境裏都出現專注力不足的問題,而又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就會被判斷為患上專注力不足,而即使早於六歲發現有這個問題,亦會待至六歲後才使用藥物治療。然而,現在我們會提議即使四、五歲的小朋友也可以求醫,看看是否真的有專注力的問題,可以及早介紹他們作專注力的訓練,未必要使用到藥物。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在情緒控制、睡眠,又或手腳協調上都可能較遜色,如果能及早給他們作訓練,其實是件好事。
雖然到小學才學到更多語文上或其他科目的知識,但幼稚園是小朋友學習人生道理、處世態度的黃金時期,如果小朋友不能專心,就錯失了學習這些範疇的機會,上小學後,老師都沒時間教這些道理。所以如果能把握時機,令小朋友的專注力有進步,他們與同輩的相處就會較好,有時患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說話前可能未有三思便衝口而出,很容易會令其他小朋友生氣,亦難以交朋友,對他們的成長和自信都會有影響。
訪者:其實年紀這麼小的兒童,會如何給他們作專注力不足的評估?
醫生:其實,很多時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評估都是一些臨床的診斷,我們一般都會與小朋友及其家長會面,並從小朋友的學習環境中(即學校、老師)得到一些資料,了解小朋友的專注力和自制力出現什麼問題,再作一個詳細的判斷。
及早正視問題 突破心理關口
訪者:即是要得到詳細的資料,再按其程度作分類,之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向嗎?
醫生:你說得對,我們會先因應小朋友的情況分類,再看看他們有沒有其他問題,如語言上、協調上、情緒控制上,甚至乎會看看小朋友父母的家庭壓力沉重與否,之後才對症下藥,向小朋友的家庭建議應如何處理相關情況。普遍來說,家長都頗抗拒讓小朋友接受藥物治療,如果病況輕微或年紀很細的小朋友,我們都會向家長提供資料,讓他們知道能為小朋友作哪方面的訓練,同時我們會觀察這些訓練能否令小朋友的情況有改善,或者有否出現其他嚴重的問題,為小朋友及其家人作最好的支援。
訪者:家長參與其中的一些訓練,應該不會很難吧?
醫生:訓練有很多種,專注力訓練有小組的活動,是以遊戲形式訓練小朋友;另外有些訓練是針對家長而設的,因為我們要培養家長對專注力不足的病症有一個正面的看法,並對小朋友有合理的期望(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需要家長幫助),亦能做到以正面的方法鼓勵小朋友,例如以獎勵計劃令小朋友產生滿足感,從而於專注上漸漸有進步。
訪者:對於家長而言,調節他們自身的壓力也很重要。
醫生:曾經有個案是一位母親因失眠來求醫,問診後發現她除了工作上有少許壓力外,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談到家庭方面,她說剛剛開學,幼子就被老師投訴,而長女則從未有過這樣的情況。後來在傾談間才發現她的幼子才是需要看精神科醫生,評估後確認幼子的確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當處理好小朋友的問題後,這個母親的失眠問題也有改善。故不論父親還是母親也好,照顧子女的壓力確實頗大。
訪者:作為父母,他們的壓力可能就在於他們也舉足無措,不知道應該能向誰求助。
醫生:也對的,其實遇上不肯定的情況,也不妨帶子女作一個評估,但求安心。如果真的發現有問題,就應及早正視。(訪者:其實帶小朋友作評估也是很多家長的心理關口)沒錯,很多家長心裏可能覺得「小朋友上課不專心而已,為什麼要看醫生?」但一些家長對專注力不足的了解加深後,很多時都能衝破心理關口,前往求醫。
另外,家長亦不應過分怪責小朋友專注力不足,以前的年代,如果小朋友被老師投訴上課不專心,父母很多時都會對小朋友責備一番,但如果小朋友本身只是因為控制不了而不專心,是無心之失,父母的責罵都會破壞親子關係。如果家裏小朋友一個乖巧、一個容易分心,兄弟姊妹間都會出現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