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光:投資科技公司 機遇風險並存

從事金融科技近30年的陳俊光教授認為,只要科技公司成功將數據轉化為服務形式,或根據客戶的消費模式創造新的服務,便可為金融業創造可觀的收入。

2018年香港金融科技最大突破,莫過於是金管局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從事金融科技近30年的陳俊光教授稱,目前很多支付數據和客戶交易尚未被充分運用,為本地金融科技業帶來新的投資機遇。不過,他提醒投資者,投資機遇與風險如影隨形。

數碼革新催生金融科技

陳俊光教授表示,隨着科技急速發展,數碼革命自上世紀中期展開,2016至2020年進入第二階段的數碼革新(digital disruption),人工智能、區塊鏈、數碼認證、雲端科技、數據科學等一系列技術創新紛紛出現,金融科技產業亦應運而生。

陳教授認為,只要科技公司成功將數據轉化為服務形式,或根據客戶的消費模式創造新的服務,便可為金融業創造可觀的收入。

「很多有用的資料隱藏在交易數據中,利用數據分析客戶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可以進行更深層的分析,例如運用社交行為數據分析生活圈子,可以評估個人借貸能力。」他舉例說。

科技也可結合傳統的銀行服務,陳教授指出,傳統銀行可引入人工智能,從交易數據分析客戶的國際旅遊消費習慣,從而提供度身訂造的金融服務產品。

他續說︰「如果客戶有國際聯繫,他可能有不同的金融服務需求,例如有兌換不同外幣的需要,銀行便可以提供匯率變化的資訊。只有明白客戶的生活需求,才能設計更好的服務。」

投資服務成新貴

畢馬威和金融科技投資公司H2聯合發布的《2018年金融科技100強》顯示,全球最有活力的金融科技企業,以支付交易、借貸和財富管理為投資的重點領域。

至於香港的科技公司,陳教授認為,「現時主要集中於支付、借貸、機器人、交易等技術。從金融科技的階段性發展來看,香港已從網上支付演變到融資借貸,下一階段的重頭戲是投資服務,最後各類金融服務將會百花齊放」。至於能否維持增長,他認為取決於服務素質和能否應付服務量急升,預期與其他新興行業一樣,之後會經歷一段整固期。

談到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陳俊光教授指出,保險科技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虛擬銀行的出現,將會帶動周邊產業的創新。整體來說,金融科技會朝向發展綜合性體驗,多種商業模式會融合在一起。

近年,顛覆金融服務業的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銀行的關係,已經由競爭轉為合作。很多銀行公開向科技初創公司招手,希望借助初創公司的先進技術,配合現有銀行服務的優勢,產生協同效應。

投資風險不可忽視

金融科技投資日趨熱絡,陳教授建議,投資前最好先想清楚投資原因。他說,投資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不外乎是投資於創始人(或創始人的理念)、商業模式、科技團隊(或技術能力)上。

「如果投資原因是人的話,就視乎那人的原創能力。出色的創始人可以凝聚人才,由他帶領公司才有足夠的說服力。如果創始人不是很出眾,但卻想到創新的商業模式,就要衡量時機是否適當,消費者是否準備好接受這種新模式。有時,即使具有很大商業潛力,也不一定可以立刻推出市場。所以,投資者必須對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認識。」

第三個投資原因是看中科技團隊的技能,陳教授認為,團隊的技能要切合新科技需要,但不能單看技能決定,還要看團隊成員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例如對金融界的認識。他強調,團隊必須有互補性,才可以充分展現團隊價值。

決定併購一家科技公司後,另一個必須考慮的是管理模式──是獨立運作,還是融合到銀行或金融機構的體制中?陳教授說,目前的做法多數是獨立運作或董事會層面的參與,即不參與科技公司的日常運作;亦有以合營(joint venture)方式合作,雖然維持獨立運作,但必須向總公司匯報。

他解釋,如果創辦人是投資對象,應以不影響其創造性為大前提,因此大多選擇讓公司獨立運作。相反,如果技術團隊是投資對象,很多時會留在銀行體制中,方便技術團隊與銀行同事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分享。

想收購後保持生產力,陳教授提到最關鍵的一點,是清楚了解初創公司賣盤的動機。「到底他們是有很好的商業模式卻缺乏資金?還是想交易後做其他事情呢?」

他說,通常投資初創公司,一旦創始人無意留戀,之前投資的原意可能已經失去。如果其存在會影響公司成敗,則可能是更大的風險。即使他願意留3年,都未必會全心全意工作,而是正籌備另一間公司的業務。」換言之,如果看上創始人的個人魅力,要特別小心處理,務求讓他自願留下來全力工作。

陳俊光教授說,投資者必須對金融科技的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認識。
陳俊光教授說,投資者必須對金融科技的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認識。

合作有百利無一害

傳統銀行會考慮新科技帶來的多方面衝擊,據陳教授的經驗,銀行考慮的是其領導地位,以及客戶對銀行的觀感,而引進新科技可能會影響現有顧客對銀行穩健形象的看法。何況,傳統銀行在系統升級同時,要確保現有服務不受影響,不可能一蹴而就;由舊有系統演變為開放式的系統,預計需要幾年時間。

對於新科技應用,初創公司的情況截然不同,以虛擬銀行為例,由於一開始已經採用開放式系統,沒有傳統銀行的包袱,比較容易引入第三方服務。

「在心態上,初創公司將有機會研究成功的新技術視為test and learn(測試與學習)的過程,拿到新投資就會盡快開始試驗,不成功就修改。傳統公司害怕出錯,新興的科技公司卻不怕出錯,懂得不斷在錯誤中學習。對他們來說,創新的過程最重要是fail fast(速戰速決),如果錯了就馬上知道錯,否則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和資源」。

科技公司的創新精神和技術突破,如果能夠與傳統銀行的風險管理經驗合二為一,陳教授認為將有利香港金融科技發展。最終不但可以加速傳統銀行業現代化,還可以提升金融業的創新能力,有助鞏固本港金融中心地位,並且有助吸引人才流入,一舉多得。

陳俊光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金融科技實務教授。1990年加入加拿大溫哥華滙豐銀行,協助建立集團發展中心。2007年回港,擔任滙豐銀行亞太區主要資訊科技主管職位。2015年擔任滙豐銀行亞太區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資訊科技總監,領導滙豐銀行實踐全球數碼策略。在金融科技界累積逾28年經驗。

1988年至1990年,在香港城市理工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前身)教授管理資訊系統。目前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研究項目評審委員會成員。

持有香港大學工程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