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放射治療俗稱電療(Pixabay)
陳亮祖醫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加入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臨床腫瘤科。考獲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隨即到日本東京國立國際醫療中心及澳洲墨爾本彼得麥高林腫瘤中心深造,獲取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成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並於同年榮獲醫管局頒授核心價值獎。2012年,陳亮祖醫生應邀出任香港防癌會麥紹堅伉儷中西醫結合化療中心顧問醫生一職。陳醫生現為私人執業,並同時兼任香港防癌會化療中心的工作。
整理:廖詠珊
訪者:放射治療在醫學上的發展而言已非新鮮事,但很多病人在選擇醫療方案時,都會考慮到藥物治療會否更嶄新、更值得嘗試,其實放射治療是什麼?
醫生:放射治療俗稱電療,電療非指電撃病人,而是使用高能量的射線(例如 X 光),而放射治療所使用的射線所用的能量﹑頻率和穿透性是比平時診斷用的 X 光更加高。一張 X 光片的能量級數是100KV,但放射治療機的能量級數就達至 Mega,即10的6次方的電壓差產生的能量所發出的射線來醫治腫瘤。好處是穿透性強,可以穿透一些深層位置的腫瘤(如肺部或鼻咽),以及對皮膚的副作用較低。放射治療的歷史已有100年,首被倫琴發現時為1895年,當年的 X 光能量相對較低,主要是用來作診斷用途。後來,家傳户曉的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天然物質——鐳,這種物質會放射一種天然射線,與我們用的 X 光機或電療機(又曰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能量都是一樣的,皆為醫治病人之用。
訪者:很多人會認為舊不如新,當醫生建議採用放射治療時,病人者許會對這較傳統的治療方法有所質疑,這是否錯誤的想法?
醫生:是的。放射治療不是嶄新的治療方法,但機器和技術都不斷有新的發展,其實1922年時是首次以 X 光機來醫治腫瘤,但當時所用的能量級數也十分低,只能照射比較表面的腫瘤,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稱為「直線加速器」是1950年代的產物,所產生的 X 光能量十分高,那時我們做電療仍是用所謂「二維」的方法,即拍攝一些定位的 X 光,病人躺到床上,就是電療,治療設計方案局限於前﹑後﹑左﹑右。大概在1980年代,就出現了「三維」的電療,用 CP 掃瞄發現腫瘤所在,再以電腦輔助。時代進步下,機器偵測腫瘤的位置較準確,劑量亦可更集中在腫瘤的位置,避開旁邊正常的組織。
訪者:放射治療的原理已定,但技術仍可靠微調而不斷改善?
醫生:沒錯,三維電療基本上只是用人手控制射線範圍以及設計劑量分佈圖,希望用最高的劑量針對腫瘤治療,而腫瘤旁邊的劑量分佈則十分低。而於千禧年代,醫療技術又更勝一籌,出現了「調強電療」,就是以人手輸入資料,告訴電腦哪裏要加大劑量﹑哪裏要減少劑量,由電腦來計算劑量分佈。而以從前的三維治療是很難治療「C 型腫瘤」,但現在以「調強治療」的方法就能避過重要的器官,尤其是治療鼻咽癌時,就可避開腦幹附近像 C 型的部份,C 字的內裏位置可調較給予很低的劑量,因為那個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神經組織,如果劑量過重,可以導致病人癱瘓。然而,C 字的邊沿範圍是腫瘤所在,我們就會圍繞那部份進行放射治療。這是新的電療方法,主要是運用電腦,快速計算及設計出治療方案,對付腫瘤的劑量就可以更高,亦可避開旁邊的神經組織,治療的效果相對較好,副作用亦更低。
訪者:了解過電療技術背後的原理,實際上接受電療的感覺是怎樣呢?
醫生:其實在接受電療的過程中,病人不會感受到任何的不適,就像照 X 光一樣,射線雖然穿透身體,但不會為病人帶來任何感覺。
病人接受電療前,醫生要進行電療設計的過程,因為病人每次躺在接受電療的病床上的位置都會不同,所以電療前很講究定位的準確度,誤差的程度視乎電療的需求,精確度很多時需要少於1毫米。電療前的準備工夫,首先要做好床墊,然後要做好設計用的電腦掃瞄,知道腫瘤的所在位置。一旦電腦掃瞄準備好,電療師就會在病人身上畫記號,以便電療時調節病床的高低左右,所有三維的數據都會被儲存在電腦中。
完成電腦掃瞄設計的初步過程後,醫生就會在電腦上圈畫上腫瘤的位置,以肺癌為例,我們要圈出主要腫瘤及其附近淋巴的所在,臨床腫瘤科醫生需判斷腫瘤大小﹑脹大的淋巴究竟是發炎還是腫瘤﹑消滅腫瘤的劑量需要多少等。另外,電療期間,病人會呼吸﹑郁動,腫瘤的位置就會隨之而有所變化,我們就要考慮病人呼吸的幅度,量度腫瘤在病人呼吸時的移動空間和方向,加大電療的範圍。我們會考慮腫瘤旁邊的腫瘤細胞是否會相對上稀疏,從而調整劑量,腫瘤的中心位置可以用調強治療加大劑量,旁邊的腫瘤細胞可能不太活躍,可以減低劑量,令副作用相對較輕微。
電療設計的過程牽涉很多步驟。我們甚至會考慮腫瘤是否鄰近心臟,要圈出心臟的位置,希望在電療期間避開心臟,電療的入射角度不同亦希望可避開肺部,最重要的位置是脊髓,它是最主要的中央神經線,是必須避開電療範圍的地方。當我們輸入這些資料到電腦後,就會用調強治療的技術計算,即使是現在速度高的電腦,也要花上幾小時的時間,之後就會得出一個劑量分佈圖,我們就再看看這個劑量能否消滅所有的腫瘤,必須保護的器官位置(如心臟﹑肺部﹑脊髓)的劑量會否過量,如有,就需要調節。當這個過程完成後,病人才真正開始進行電療。
訪者:進行這麼多的量度及計算步驟,電療機器真的不可說換就換。
醫生:對,電療儀器是極度複雜﹑昂貴的,物理學家每天也會計算着儀器輸出的劑量。萬一機器發生什麼問題需要維修,病人能否轉用另一部機器呢?基本上是不行的,因為每部機器都有其特性,在安裝的時候,物理學家需收集所有的數據,而每部機器都有所不同,所以很多時都不能直接轉到另一部機器接受電療,儘量都要使用同一部機器。
訪者:那麼,病人需有心理準備整個電療療程都用同一部機器進行。
醫生:對,除非兩部機器的型號很相配,而機器間的放射數據(Beam data)又很脗合,病人就可轉換另一部儀器。
訪者:通常一個療程橫跨多長時間?
醫生:這是很多人的疑問,其實因應電療的目的、療程的時間和次數會有所不同。電療大致上分三類:第一﹑根治性電療,如鼻咽癌﹑一些早期的頭頸癌﹑舌癌或子宮頸癌,這些癌症都是毋須施手術,單靠電療便可根治。這種電療的時間通常都是六星期以上。第二﹑舒緩性治療,通常這類治療的時間都較短,大概是一至兩個星期完成,目的是減少腫瘤引起的症狀,大多應用於第四期的腫瘤,譬如腫瘤擴散到骨骼,引起嚴重痛楚,電療就可明顯地舒緩疼痛。如果腫瘤擴散到腦部,就會影響腦部功能,行動亦變差,化療不能應用於控制腦部腫瘤,就唯有進行腦部電療。比起根治性的治療,舒緩性治療的劑量會相對較高。第三﹑手術後的輔助性電療,最常見的例子是乳癌和子宮腫瘤的病人,以及直腸癌的病人(手術後要對盤腔進行)的電療,這類療程大概需時四至五個星期。
訪問原於新城財經台《我的事務所》播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