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以來,全國人大有關港區國安立法的決定和美國借此威脅對港制裁成為市場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這些事態發展會不會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還能不能在新的國際環境下繼續創造獨特價值?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淺見。
首先,我們需要梳理一下,在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小小的香港為什麼仍然能對中國的發展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呢?在我看來,這主要是憑藉香港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血液」功能。
香港為什麼能夠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不斷參與全球化、也影響全球化的歷程。如果以人體結構來比喻的話,中國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是逐漸與世界在骨架上(交通、運輸、通訊)的物理聯接、肌肉上(貿易、製造業、供應鏈)的化學聯接、血液上(金融、資本)的生物聯接、和今後在神經網絡上(人工智慧、5G網絡與量子計算)的智慧聯接。
無論是對於中國內地還是西方世界來說,香港在每一個階段都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其功能也逐步進化與升級:從骨架聯接轉向肌肉聯接、再到血液互聯互通。隨着中國經濟體量的迅速擴大,香港的「血液」功能也從開始簡單的「輸血」引進外資,慢慢演進到今後對資本「血液」的改造升級,最終會實現與全球「血液體系」的互聯互通與功能互換。
香港市場的「輸血」功能始於中國傳統企業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赴後繼地在港上市籌集資金。目前有超過1260家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總募集資金超過6.7萬億港元,總市值達到26萬億。同時,經過不懈努力,香港交易所推出了助力新經濟發展的重大上市制度改革,為香港市場注入新經濟的DNA。短短兩年裏,共有87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包括愈來愈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回歸,累計集資超過3000億港元。
香港市場的功能從初期主要「輸血」逐漸升級為「造血」,則始於近年滬港通、深港通與債券通的推出與迅速發展。今天內地市場的「血液」與國際市場的「血液」存在巨大差異,很難直接交匯相融。通過互聯互通,香港市場將外來「血液」北上引入內地市場,又讓內地資金南下按國際規則投資港股,大規模的雙向流動必將深度優化內地的「造血」功能,大幅促進內地市場國際化進程。截至今年5月底,滬港通南北向累計總成交36萬億元人民幣;債券通達成交易超過5.7萬億元人民幣。
這種新的「造血」功能是基於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基礎上的互聯互通機制,以最低的制度成本形成了本地託管、淨量結算、資金閉環、監管互助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實現了兩地不同「血液」在不同制度下的有效轉換,讓它們既可完全按國際慣例和市場原則自由流動,又能防範資本大進大出。
在為祖國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香港成就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一步步從當年的區域性股票市場升級成為一大國際金融中心。這一成功的核心歸功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全國人大有關港區國安立法的決定會否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國安法是針對特殊問題且適用範圍清晰及有限的特殊立法。在特殊時期、特殊國際環境和挑戰下,我個人認為,中央推出這個法律帶有相當的被動性,其初衷絕不應該是為了改變或者收縮一國兩制方針。回顧香港回歸以來,儘管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曾經引發過風風雨雨,但我認為,中央希望23條在香港本地立法的初衷一直未有重大變化。直到2019年香港發生的一切,以及中美爭端的全面升級,徹底打破了各方對香港國家安全問題的認識和平衡。因此,港區國安法在此特殊時期、特殊環境,由中央立法已為必然,同時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正是因為這種無奈,我個人認為,這個立法的適用範圍應該很窄,並有非常清晰的邊界範圍,而不應該具有廣泛性和過大的延伸性。
第二,一國兩制符合中國發展的根本利益。全國人大立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香港的長治久安,是為了從法律層面確保「一國」。一旦「一國」得到保障了,國家絕沒有理由與動力去削弱「兩制」,因為一國兩制不僅有利於香港,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保障「一國」的國安法實施之後,「兩制」只應更加充實,更加豐富,空間更大。其效果在經濟、金融等商業領域裏將尤其突出。
目前全國人大立法的工作還在進行之中,很多細節尚未明朗,大家聚焦的問題是:國安法是否會在香港既有的普通法框架下執行?對這個問題的考慮應該兼顧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如何讓國安法的推出得到最廣泛的香港市民與國際社會的接受和認可;二是如何確保國安法不會成為「無牙的老虎」。我相信中央與香港人民最終都有足夠的遠見與政治智慧,能夠妥善地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礎上找到最佳平衡點。
第三,國安法的推出完全不改變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的特殊功能與作用。正如前面提到,國安立法並不改變一國兩制。過去幾十年,香港之所以能夠華麗轉身成為一大國際金融中心,依靠的關鍵就是一國兩制帶來的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獨特優勢。實際上,當前活躍的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例如紐約和倫敦),也都受到不同形式的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約束,但是並不影響這些城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在國安法的塵埃落定之後,相信香港的治安和社會環境會逐步回復穩定,中央也會對香港更有信心,會對香港更開放、更支持。也因為此,中國的錢會因此更多地流入香港;而世界的錢也會因此更多地流入香港,中外的錢在香港聚集必將產生更大的「化學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
美國威脅要採取對港制裁行動會不會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中美關係已經走到了一個特殊的十字路口,隨着美國逐漸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不是合作夥伴,雙方之間的博弈和紛爭會逐步加劇。神仙打架,凡人為難,香港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但我認為,美國針對中國與香港的一切敵對政策,追根溯源,大部分來自於美國國內政治需求。無論有沒有國安立法,香港都很容易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政治籌碼。我們必須也只能用平常心來冷靜應對。
美國威脅制裁香港的工具似乎有不少,大家最擔憂的是香港有可能失去特殊貿易地位的問題。然而,經過仔細分析,似乎大家普遍的共識是美國即便真的宣布取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對於香港的影響其實也是有限的,不會過多影響香港的整體國際競爭力。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在網誌中所述,過去十年,香港是美國最大貿易順差的單一經濟體,每年香港本地製造並出口到美國的貨物,只佔本地製造業的不到2%,貨值佔本港總出口不到0.1%。香港一向以轉口貿易為主,佔總出口量的99%,而轉口貿易根據地域來源原則徵稅,不受惠於獨立關稅區地位。在高科技出口方面,高端敏感的設備和技術一向也不容易從美國進口,其他的技術香港或可在歐洲或日本等市場找到替代。人員進出方面,香港單方面給予美國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而香港護照持有人並沒有獲得同樣免簽證進入美國的待遇。
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與作用角度看,香港是中國最重要的國際資本市場,香港也是美國與西方在亞洲時段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對於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言,最關鍵的要素包括資金和資訊的自由流通、良好的法治、國際通用的語言、靠近大型經濟體和充裕的資金等等。在這方面,美國應該很難在不嚴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通過「破壞」香港這些核心競爭力來實現打擊中國的目的。無論美國做什麼,它都不會改變一個事實:香港仍然會是中國最國際化、最自由、最開放的市場。這樣的香港符合中國的利益,符合美國的利益,符合世界的利益。
克服眼前的挑戰後,香港還可以如何努力來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放眼未來,除了進一步提升香港市場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輸血」和「造血」功能之外,促進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血液功能互換」會愈來愈重要,即人民幣的國際化。今天,內地市場的「血液」相對國際市場還非常單一和集中,持債遠高於持股、持內遠大於持外、持外債遠多於欠外債。相對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這種狀況與中國當前已經達到的經濟規模和發展水準極不相符,應該慢慢反過來,即從債東變股東,從持外幣債權變成欠人民幣債務。
然而,這種「債轉股」、「內變外」、GDP向GNP的轉換不會一蹴而就,人民幣即使實現了完全的自由兌換,也依然會繼續保持相當程度的審慎監管和不同形式的資本管控,但利用香港,這種轉換就可以在一個透明、安全、可控的制度框架下啟動和提速,為實體經濟提供長期可持續的養分,並加快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進程。正如上文提到,在一國兩制優勢下,香港在這過程中將能夠更好地發揮其獨特作用。
總而言之,金融是血液,如果沒有國家改革發展為心臟注入動力,血液就無法暢流中外;如果沒有健全、國際化的「血液功能互換」,中國的金融體系也不可能真正融入世界。香港之所以能發揮此特殊功能,關鍵在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一國」是中國信任香港的前提,「兩制」是世界認可香港的基礎。「一國」與「兩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要一國兩制能夠在香港行穩致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不會動搖。我堅定看好一國兩制的前景,也堅定看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