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拍《無聲簫》無疾而終 有意返港發展

香港《華僑日報》文章標題〈李小龍在美國拍攝打鬥片,託小麒麟在港聘龍虎武師〉,文章指出李致函報社宣稱他將在翌年春,與占士高賓合作,為荷李活開拍《無聲簫》……開拍《無聲簫》計劃告吹後,李小龍泛起了回港發展的念頭。

1970年11月

 

香港《華僑日報》文章標題〈李小龍在美國拍攝打鬥片,託小麒麟在港聘龍虎武師〉,文章指出李致函報社宣稱他將在翌年春,與占士高賓合作,為荷李活開拍《無聲簫》(Silent Flute)。
 

1971年春(30歲)

 

往印度考察《無聲簫》的製作可行性。在斯禮帆的頂力幫助下,《無聲簫》劇本獲華納「拍板」,但條件是須在印度拍攝,因印度有外匯管制,而當時華納要為大批在當地賺到的盧比(rupee)找出路,於是派斯禮帆、占士高賓和李小龍去實地考察。經過三個星期的跑遍東南西北,印度實無適合拍荷李活電影的條件,高賓亦於此時失望地辭演。在缺乏有票房保證的明星參演下,華納亦只得放棄。
 
《無聲簫》擱淺後,蓮達為了幫補家用,在李小龍極力反對下,找到一份夜間電話服務公司的職位,而他們為了不想外人知道,便設計出各種掩飾方案。此事側面說明,在李小龍極西化的外表下,實仍包藏着極傳統的中國男人家庭觀念。
 
3月1日香港的《華僑日報》文章,標題是〈小麒麟透露,李小龍歸函,謂平安無事〉,文章指有謠言李在美國遇襲,小麒麟向記者闢謠。
 
4月11日,美國乒乓球國家隊經香港的羅湖橋,作破冰之旅訪華,開始修補冷戰以來的中美關係,為一年後尼克遜總統訪華開路。自此,美國社會對華文化的興趣,有質與量的躍升,每隔幾年,便有新一輪的「中國熱」(China fever)產生,這肯定有助中國武術在美加以至全球的推廣。
 
嘉禾的《獨臂刀大戰盲俠》和《天龍八將》,分別在1月13和22日上映,票房與邵氏同期賣座電影相約,雖然受到邵氏的官司纏擾,嘉禾的創業首年度票房,在李小龍之前,已達平均每片80萬港元,以當年「百萬大片」的尺度去衡量,成績實算不俗。
 
戰後的日本電影,虛心且仔細地向荷李活學習,如武士道電影,便有美國牛仔片的眾多元素,而再後期的黑社會、警匪、現代歌舞片等,更是荷李活同類片種的再現。黑澤明青出於藍勝於藍,後更反過來被荷李活學習,如他的經典名作《羅生門》、《七武士》、《用心棒》和《椿三十郎》(1950至63年)。到了勝新太郎的《盲俠座頭市》系列(1962年始),日本電影已達到國際知名的水平,而它亦對邵氏有決定性的影響。經過十多年的銳意學習和摸索,由李翰祥到張徹、胡金銓、徐增宏等,到四年前的《獨臂刀》和《龍門客棧》,華語武打片此時已受到國際影壇的注目。而此際嘉禾的《獨臂刀大戰盲俠》,王羽與勝新太郎的配搭,雖然是噱頭戲,但亦側面說明港產武打片當時已可與日本武士道電影平起平坐。
 
嘉禾的《天龍八將》,捧紅了新人苗可秀(陳詠憫),並成為「嘉禾公主」,日後會在李三齣電影中參演。她曾在報章上透露,陳李二家是世交,從小便認識比她大十二歲的李小龍。粵語片《獅王之王》在2月4日上映,之後的兩年半內,港產粵語片便全部停頓,要到李小龍死後兩個月的《七十二家房客》才恢復。
 

1971年5月

 

協助華納開發電視劇 The Warrior,此即後來的《功夫》片集。當時華納的行政副總裁 Fred Weintraub(即日後《龍爭虎鬥》的監製),自稱有參予此劇的起動過程,且曾積極為李小龍在華納內找工作。華納總裁 Ted Ashley(1922-2002)亦曾是李的徒弟。但根據此劇的原創者 Ed Spielman 聲稱,他早在1960年代中期,已在紐約寫好故事初稿,原定是一齣電影,並在 1969、70年間與華納的紐約高層傾妥。後來華納決定改為電視劇,在得到 ABC 電視台首肯後,選角時曾考慮李小龍,故此華納便有徵詢過李的意見。
 

1971年6月15日

 

在接受一個電台的越洋電話訪問中,李小龍表示仍有興趣返港拍戲。開業剛滿一年的嘉禾,旋即派製片劉亮華(前邵氏演員、時為羅維妻,後離異)往美國接洽。其實當時嘉禾求才若渴,劉亮華的主要遊說對象,是剛結婚息影、但仍具票房保證的前邵氏當家第一武旦鄭佩佩,李小龍充其量只是「B計劃」,這亦可在日後《唐山大兄》的製作安排中見得(只利用泰國當地的華資,在鄉村地方小本製作,原導演、攝影和演員的調派等等)。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