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發展宜合作共贏

金融戰爭需要順應局勢,危機當前懂得避重就輕,現時金融科技仍在持續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區塊鏈技術研發仍屬起步階段。

2008年金融海嘯後,環球市場進入數位金融環境變革時代,金融機構紛紛投入資源開發金融科技(FinTech)作為防守及賺取盈利的手段,希望借創新技術增強金融產品及服務的效率,並把它塑造成一種新型經濟產業。筆者認為,2007年6月蘋果第一代iPhone正式上市,撼動整個手機行業的未來發展,可被視為金融科技的序幕。

善用對方優勢實現合作

金融科技已是金融業界的重要關鍵詞,當中比特幣(Bitcoin)、大數據、P2P借貸、第三方支付、供應鏈金融等科技不斷創新,並日益應用於市場,消費者能夠透過互聯網轉移現金,支付各種交易費用,過程猶如我們在手機把照片傳送給朋友一樣簡單、快捷、輕鬆。隨著不少創新金融科技公司迅速冒起,如美國的SoFi及Lending Club 、英國的Rate Setter及Funding Circle等,迫使傳統銀行的信息技術系統混合與時並進的新科技,才能保住利潤及市場佔有率,兩者之間戰爭看似一觸即發。

然而,筆者相信「多個朋友,即少個敵人」,故傳統大型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應該建立「共生」的圖利關係,通過善用對方優勢,互補本身不足,例如金融科技公司可善用銀行的規模及客戶;銀行善用它們於數據編纂及分析的專長。須知道,適當時候金融機構實現聯盟合作比起全面開戰,才是避免兩敗俱傷的明智之舉。

據筆者了解,近年西方國家陸續放寬金融科技的監管,並釋放更多產業領域供它們發展,很大程度上幫助科技初創公司日趨成熟及穩健,例如明年1月《修訂版支付服務指令》(PSD2)正式生效,允許第三方企業提供更方便在支付方式,有助第三方搶攻銀行的訊息及客戶數據。

內地金融科技更具潛力

亞洲方面,中國的金融科技更是走在世界尖端,有數據指出2020年內地金融科技公司將可創造650億美元銷售額,當中阿里巴巴及騰訊更有望佔據一半以上市場份額,它們通過網上交易收集消費者資料,從而評核他們的信譽,再藉此展開更多交叉銷售。筆者認為,內地的國有銀行向來忽略微型企業貸款及個人消費者需求,以致他們趨向利用新興的網絡借貸,難怪內地的金融科技行業發展非常吃得開。

總括而言,金融戰爭需要順應局勢,危機當前懂得避重就輕,現時金融科技仍在持續發展,當中非常重要的區塊鏈技術研發仍屬起步階段。故筆者認為,目前銀行及科技金融公司之間宜知己知彼,於雙方有利可圖情況下展開階段性合作,應是最為安全的做法。

原刊於《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