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對小說及文學的觀念

從金庸夫子自道中,可以見到金庸寫小說,最注重是刻劃人物和人性,着重感情的描述,正合文學追求之旨。

什麼是文學作品?至此,我們可以說寫人性、寫人類的感情,對生命的感受有深刻的描述,而文字優美的作品都可視之為文學作品。近代小說家白先勇對文學有這樣的看法:

  • 我想文學之所以可貴,是因為表現永久的人性。
  • 偉大文學之所以可貴是把人生複雜面、面面觀、能夠透視、愈偉大的文學愈複雜,面愈多。
  • 好的文學作品為什麼是藝術的,可以耐看,是因為每看一次就發現新的意義,三言兩語講明就根本不是好的文學。

近代學者程文超在《尋找一個談論方式》中說:

  • 要真正研究作家作品,不得不去探討生活與作家,作家作品與讀者,讀者與作家的關係。

他在同章中認為同一個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在元稹、董解元、王實甫筆下色彩各不相同。同樣寫梁山起義,《水滸傳》和《蕩寇志》的立場卻截然不同。作家身處的社會和他的生活,當然影響作家的作品。我們在研究他的作品時也應探討作家的生活。但若作家仍健在,能聆聽一下他們對創作的觀念也許是更了解他的作品的捷徑。

作者於1983年初出版《金庸筆下世界》,談金庸的著作。(作者提供)
作者於1983年初出版《金庸筆下世界》,談金庸的著作。(作者提供)

金庸:文學是用來表達感情

金庸在對台灣文化界的訪問中,曾對文學和小說有這樣的看法,他說:

  • 我寫武俠小說還是由人物出發,想像中國社會有這樣一種人。
  • 在小說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會意義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 我的重點放在人物方面。作為通俗小說,人物突出,讀者容易接受。
  • 我認為文學的功能是用來表達人的感情,至於講道理,那就應該用議論性的、辯論性的、或政治性的文章。
  • 我以為小說主要是刻劃一些人物、講一個故事、描寫某種環境和氣氛。……那是求表達一種感情、刻劃一種個性、描寫人的生活或生命、和政治思想、宗教意識、科學上的正誤、道德上的是非等等,不必求統一或關聯。藝術主要是求美、求感動人、其目的既非宣揚真理,也不分辯是非。
  • 文學有古典和浪漫兩派,浪漫派小說、戲劇和詩總是想像力放縱,喜歡去表現不可能的事,啟發人的想像力。
  • 武俠小說寫得好,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小說,其他任何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和它是不是武俠小說沒有關係。問題是一部作品是否能夠動人、有沒有意義,……。
  • 文學作品要表現人類那一種感情都是可以的,很強烈的愛、很強烈的恨,所謂義,或者說是特別的一種情誼,都是屬於人的感情。
  •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於怎樣將人物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
  • 我想一般知識分子排除像張恨水那樣的章回小說,而把巴金、魯迅那些小說奉為正統,這個問題主要是基於政治的因素甚於藝術因素,因為這些人都是大知識份子,他們在政治上有地位或影響力,而且整個中國文壇主要也是由這些人組成的,而用中國傳統方式來寫小說的人,就比較不受整個中國文化界的重視,甚至受到歧視。

從金庸夫子自道中,可以見到金庸寫小說,最注重是刻劃人物和人性,着重感情的描述,正合文學追求之旨。而在最後一則引述中,金庸更一針見血說出通俗小說受到歧視的主要原因。文學批評家傅庚生在《文學欣賞舉隅》中有一段話,說出文學作品應有之感染力:

蓋文學作品必有其預期之目的,故事之開展必至其最高潮。成熟之作品,必入手即有攫住讀者心靈之力量,挑之喜則喜、控之悲則悲、導而不迫、疏而不失、直至其最高潮,使讀者涵泳沈酣、流連忘返。

我們正可以藉着這番話,探討金庸小說中的文學性和文學筆墨。

筆者按:本文修繕摘錄於拙著《金庸小說與文學》第七章。內文金庸口語,則摘錄台灣遠景出版「金學研究叢書」之各篇訪問稿。而拙著《金庸筆下世界》及《金庸小說十談》亦被收錄於「金學研究叢書」內。

2024年三聯書店同時推出三冊談金庸小說的增訂本。(作者提供)
2024年三聯書店同時推出三冊談金庸小說的增訂本。(作者提供)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