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鄭裕彤一生之旅

2016年初,我們接受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先生委託,為乃父鄭裕彤博士撰寫傳記。鄭先生提出的要求是切勿炫耀家族財富和個人成功,不要歌功頌德。

鄭家成先生希望傳記以學者角度敘述鄭裕彤及家族的人和事,不單在事業上,還有在社會上,傳揚鄭博士待人處世的正向意識。

尋找歷史洪流的人生點滴

鄭裕彤出生於廣東順德倫教,並非來自大富之家,事業上由低做起,憑個人的毅力和才幹逐步邁向成功,使周大福和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的著名品牌集團,個人則位列香港十大富豪之一。其事業征途橫跨大半個世紀,經歷過二次大戰、戰後復員、香港經濟騰飛、中國開放改革、社會動盪,以至香港回歸等重大歷史轉折。我們兩個作者,一個是社會學背景,另一個素有歷史學訓練,對於為這位傳奇人物立傳,深入探究其人生軌跡及相關的社會歷史脈絡,都覺得是一項有意思的挑戰。

過去四年,我們與58位受訪者共進行了70次口述歷史訪談,追查鄭裕彤本人、鄭家家族、企業等相關的記憶;幾次到訪鄭裕彤的家鄉順德倫教,與當地的老居民訪談,親身到鄭家祖屋、倫教的街道、紗綢曬場等地方實地考察;從香港歷史檔案館找到香港金業的舊檔案,從廣東省檔案館找到廣州市金舖的舊檔案,從順德檔案館找到順德絲綢業檔案和珍貴的鄭家歷史檔案。

我們嘗試在這裏,將過去四年由蒐集資料、整理、分析、組織至撰寫的經過,與讀者分享這個探索之旅的一些經驗和想法。

首先是蒐集資料方面。鄭家成先生告知,當時鄭裕彤正臥床養病,不宜打擾,我們是無法與他面談的。現代的人物傳奇多由主人翁自述、旁人執筆的方式產生,可說是介乎傳記與自傳之間;歷史人物傳奇則以主人翁的私人物品如日記、書信、筆記、備忘錄,再加上家譜、族譜、政府記錄等文獻檔案,以及與親友的訪談為素材,由作者綜合編織為主人翁的人生故事。無論前者抑或後者,傳記的故事都必須以主人翁的人生軌跡為基本脈絡。

我們無法以口述歷史方式為鄭裕彤記錄個人的生平歷史,而他亦沒有寫日記和家書的習慣,更談不上筆記或備忘錄,跟許多華人企業一樣,周大福的舊檔案經過搬遷和人事更易,大部分已經散失。在這些限制下,我們如何追查、重溯鄭裕彤的人生軌跡?可幸的是,鄭裕彤的三弟鄭裕培於2005年編寫了一本名為《鄭裕安堂:締造與繁衍》的書,綜合了父親鄭敬詒、叔伯長輩及鄉間親友間中述及的零散記憶而寫成,可視為鄭家的家譜,在了解鄭家歷史方面,這是重要的資料來源。

在這個小小的基礎上,我們使用口述歷史、舊檔案文獻、報章和雜誌等媒體的報道,作為撰寫傳記的素材。

鄭裕彤(後左一)年輕時攝的全家幅,約攝於1958年。
鄭裕彤(後左一)年輕時攝的全家幅,約攝於1958年。

以旁人視角重構鄭生活

與傳記主角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可以直接重構其本人的人生軌跡,然而,旁人的口述歷史可以如何發揮效用?開始時,我們與鄭裕彤的一生好友冼為堅進行訪談,計劃是請他憶述鄭裕彤生平的種種。結果是,直述的形式無法構成完整的人物圖像,例如「彤哥」(鄭裕彤的暱稱)頭腦精明、擅長計數、做生意誠實,從冼為堅的角度,這是最精準的描述,但對於沒有接觸過鄭裕彤本人的讀者,這些抽象的形容詞無法產生實質的理解。可是,當冼為堅憶述每天與彤哥在茶樓斟生意、決定買地起樓、籌建新世界發展等往事時,通過憶述可以讓我們產生具體的想像,在當時香港的時空下,作為新興四大地產商之一的鄭裕彤是如何冒起的。

我們從這次「訪談實驗」得到啟發,所謂人生軌跡,可以由主角本人的憶述重構,亦可從身邊人的憶述重構,兩種做法由不同的視點出發,前者是本人的視點,後者是身邊人的視點。大多數傳記表達的是主角本人和作者的視點,而本傳記則以眾多身邊人的視點構成,這做法是本傳記的局限,也可說是獨特之處。

在訪談形式上,我們決定以受訪者本人為憶述的主體,意思是請受訪者先談自己本人的生涯歷程,由個人的背景開始,逐步轉入與鄭裕彤相關的經驗內容。在憶述與鄭裕彤的相處和接觸的片段時,有時可能只見到鄭裕彤一個身影。例如與周大福鑽石部主管陳曉生訪談,他憶述到一次打磨一顆80多卡的南非鑽石的小事件,這是他工作中一件難忘的事情。故事中有鄭裕彤出場的一幕,他的角色是一個對鑽石充滿興趣,不符期望時會直斥員工,但明白箇中因由後則表現出寬容的珠寶集團老闆。對於鄭裕彤,這個故事可能是他人生中一件無關痛癢的小事,若果由他本人自述人生軌跡的話,恐怕不會在他的敘述中出現,但放在陳曉生的人生經歷中憶述,鄭裕彤這身影則連繫着一個有人物、情節和時代的故事。

有些片段甚至沒有鄭裕彤的身影,但我們從故事的情節和時代中可以尋回鄭裕彤的角色。例如,曾任職於周大福青山道分行的員工薛汝麟和黃大傑,憶述1956年該分行所提供的匯兌、找換、存金等類似銀行的服務,是當年在銀行未普及時金舖吸納社區街坊顧客的手法,這小故事一改了我們對金舖的固有認知。故事中沒有鄭裕彤出場的機會,但我們知道鄭裕彤當時是周大福司理,開始接手其創辦人岳父的股份,這小片段間接引證了鄭裕彤主理下的周大福正在發生的創新變革,曲線地展示了鄭裕彤的生意觸覺。

我們通過口述歷史訪談,蒐集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放在鄭裕彤的人生軌跡中,有些是重要片段,有些是小片段。重要片段可幫助我們重構鄭裕彤的人生轉折,但小片段亦有重要價值,視乎如何詮釋和理解。微觀角度可折射出鄭裕彤的人物個性,如陳曉生所講的鑽石故事;較大的角度可側面地觀察到鄭裕彤做事的方式,如上述的青山道分行故事;更宏觀的角度可看到金舖在香港社會民生中扮演過的角色。

務求詮釋立體而開放

口述歷史常被人詬病之處,是記憶是不可靠的,人的主觀經驗是片面的。我們在詮釋和理解眾多口述歷史片段時,的確遇上眾說紛紜的情況,有時是與文字檔案有衝突,有時是不同的口述內容互不銜接,各說各話。對於口述歷史的可信性,我們不會因為口述內容與文字檔案不吻合,便判斷口述內容不可信,只要所述內容是來自口述者的親身經歷,或口述者的身份是與事情密切相關的,我們都視之為合適的素材。無論是文字資料抑或口述資料,我們都一樣透過互相對照和反覆論證,使得到最合理、平衡和立體的詮釋和敘述。

我們在發掘周大福金舖起源的時候,特別多遇上這種文字檔案與口述資料之間眾說紛紜的情況。我們考慮過,若沒有確實完全可信的資料的話,不如避而不談或輕輕帶過,最穩妥的做法是堅守周大福珠寶集團已有的官方說法。我們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在細心地反覆對照不同的說法後發現,一個最後的定論並非最重要的,反而在梳理眾說紛紜的資料時,能夠找到更立體和更豐富的內容。再者,無論歷史抑或人生,的確有許多含混、斷裂、矛盾的地方,把這些曖昧之處保留下來,希望可讓大家嘗試體會碎片記憶所呈現的曖昧;這種曖昧性的可貴之處,不在乎歷史敘述的準確性,而是它的開放性,讓讀者及後來的研究者繼續思考和探索未及明確之處。

關於重構鄭裕彤的人生軌跡,常見的人物傳記是敘述由出生至死亡的一條連貫完整的人生路,有些可能以編年史的方式表達。但在我們的情況,缺乏當事人自述,實無法重構出一條連貫完整的人生路,連編年史的方式亦談不上。我們收集到的大小片段,經過整理和詮釋後,逐步形成若干面向(dimensions)和主題(themes),本書各篇章便利用這些面向和主題,重構成鄭裕彤的人生故事。

這本書反覆驗證旁人對鄭的記憶,務求呈現最合理、平衡和立體的詮釋和敘述。
這本書反覆驗證旁人對鄭的記憶,務求呈現最合理、平衡和立體的詮釋和敘述。

個人與地方

第一個面向是個人與地方的連繫。鄭裕彤於1925年在廣東順德倫教出生,這地方正是鄭家的家鄉;約於13歲離鄉前往澳門,加入周大福金舖做後生,在澳門學習從商;和平後從澳門到香港開拓事業。這段在坊間耳熟能詳的「鄭裕彤個人生平」提示了廣東、澳門、香港之間,由地理以至經濟、政治、家庭、人脈網絡的緊密連繫,同時反過來呈現個人人生與大時代、大歷史之間的互相磨礪。

因此,我們決定以鄭家家鄉倫教作為探索鄭裕彤人生故事的起步點。我們探訪倫教大松坊,追查鄭家兄弟以外仍然健在的鄭姓親戚,與多位鄭裕彤的堂侄進行口述歷史訪談,發現以慣常的祖爺孫三代去追蹤鄭家的歷史,是過於狹隘的家族觀念。事實上,倫教大松坊是鄭家祖屋的所在,聚居了幾代、幾房由堂叔伯兄弟組成的鄭氏家族,族人之間的連繫帶動了鄭家人口流動,也是日後香港周大福企業發展的人脈基礎。

家族之間 戰爭之下

我們亦追蹤周大福和周家的歷史。鄭裕彤在周大福學習從商,由將周大福發揚光大至被譽為珠寶大王,周大福的歷史是鄭裕彤成長的背景之一。鄭家與周家早有聯繫,鄭裕彤的父親鄭敬詒和岳丈周至元是莫逆之交,在廣州識於微時;1920年代中,鄭敬詒回鄉發展,周至元則留在廣州從事金舖生意,及後創立周大福金舖;1930年代周家由廣州搬到澳門,周至元亦分別在澳門和香港開設周大福分行。1938年,鄭裕彤離開家鄉到澳門周大福開啟人生新一頁。幾段本來各不相干的人生片段都發生在民國時期至日本侵華的背景之下。事實上,粵港澳的人口、經濟和社會連繫早有脈絡,經過日本侵華戰爭和1949年中國政權更易,改變了這三個地方之間的經濟政治關係,戰時和戰後的人口和家庭流動模式亦發生變化,促使周大福考慮相應的企業策略,鄭裕彤的青年人生便在家族、企業和時代交錯的大環境下磨礪而成。

於是,我們決定探索鄭家和周家家族歷史、企業發展和相關的地方和時代背景,從這幾個面向重構鄭裕彤的人生經歷。

58位受訪者中有15位鄭家和周家的成員,憶述了家鄉和家族的歷史;29位受訪者憶述周大福企業史;五位受訪者憶述新世界在香港及內地的難忘故事。我們透過企業員工的口述歷史,追蹤企業集團的人脈、始創經過及一些重要的階段轉折,再配合客觀環境和時代背景為框架,建構出鄭裕彤在珠寶業和地產業的從商之道。另外六位受訪者憶述與鄭裕彤在社會公益上的接觸和溝通,分享他們對鄭裕彤參與社會公益的觀感;十位受訪者提供地方的背景資料和生活經驗,包括倫教的老居民及澳門金飾業的老師傅。書中曾被引述過的受訪者共38位,見附錄。

略去私人生活

我們沒有選擇將私人生活納入為其中一個面向。委託人曾安排我們與鄭裕彤太太、兩位女兒、鄭裕培太太、曾在鄭家大宅照料家務的女傭、與鄭家有親切關係的非家族成員見面和訪談,當中談到不少家庭生活的片段,例如鄭裕彤愛吃順德家鄉菜尤其「老少平安」,水果方面愛吃榴槤等等。我們與鄭裕彤的生意朋友和企業員工的訪談,亦談到不少關於鄭裕彤的私人片段。例如,年輕時與好友冼為堅「搭膊頭」一起往雪糕屋買雪糕邊行邊吃;戲弄岳丈的淘氣舉動;通宵與好友「鋤大弟」(打撲克牌);熱愛高爾夫球運動;關於商業和社交上的應酬活動;關於星期日經常着太太煲粥炒麵以招呼員工在家談公事;為人節儉;喜歡捉弄身邊的親人;甚至關於一些緋聞。這些私生活的內容或可發展為家庭關係、社交和朋友網絡、餘暇生活與興趣等生活化主題。可惜篇幅和時間所限,未能整理成有系統的內容。

交互敍述 大膽假設

最後是有關書寫的體會。鄭家成先生的要求是,切勿炫耀家族財富和個人成功,不要歌功頌德。常見的名人傳記會走向傳奇和英雄式的敘述,家族後人有此要求,我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然而,除去這框框後,作者應以什麼為書寫方向?社會學和歷史學都慣以宏觀圖像的探知為研究方向,個人經驗都必須連繫到宏觀的、更高層次的意義,所以學者們每書寫到一個段落,都隱約覺得停留在個人人生或企業的描述是不足夠的,總覺得需要歸納出一些較宏觀的觀點或結論。

我們的取向是,盡量避免走向傳奇和英雄式的敘述,亦不願利用人物傳記來引證宏觀意義。因此,書寫的方向是盡量細緻地描述個人、家族和企業的經歷,把人生歷程置於時代和地方的脈絡進行交互敘述。至於社會學與歷史學慣常以個人事例折射宏觀社會形態或趨勢的思考方向,我們則盡量避免。例如,香港回歸前的過渡期內,香港經濟急遽轉型,這階段亦被視為新興華資集團取代英資中流砥柱地位的轉折期,而鄭裕彤的事業王國亦在這個時期崛起,他的事蹟是否可被視為新興華資冒起的標記之一?老牌英資從香港政經舞台退出,是否預示新興華資不獨取代其經濟地位,還取代其政治影響力?作為研究者,我們當然對這些課題感興趣,亦想過從鄭裕彤的事蹟中論證有關說法。不過,作為一部傳記,主角人物的經歷和個性才是本書的主軸,對於他的歷史角色和影響力,還是交由讀者各自詮釋好了。

另一方面,在當事人已無法自述的局限下,書寫時該如何呈現傳記主角的人物個性?我們採取了一些策略:大膽地作出假設和想像,在大環境與個人之間的空白,注入分析性的假設,甚至利用相關的口述歷史提出虛構式的想像,讓大家代入其中。例如,在順德倫教鄉下出生長大的鄭裕彤,年少時獨自來到澳門加入周大福,1938至1945年間在澳門做事,這段由13至20歲的少年青春期是怎樣度過的?事實當然只有鄭裕彤知道。我們以分析性假設,周至元在廣州河南起家,先擴展至廣州西關,再到澳門和香港設分行,澳門的分行設在草堆街和新馬路。草堆街是民生商業街,新馬路則是新興商業區,戰爭時期吸引了從香港、廣州、珠三角等地的人過來,商業區一帶有各種商舖,也有當舖、賭場、茶樓、酒館等消遣場所;我們大膽假設,在周至元積極經營的氛圍下,在新馬路這條繁榮、混雜的商業街上,鄭裕彤的見識和眼界已有相當成長。我們亦借黃志明的「外篇故事」讓讀者代入其中,設身處地想像鄭裕彤的成長經驗。

2020年6月18日,三聯書店舉辦新書發布會。圖為作者莫健偉(左一)、王惠玲(左三),以及嘉賓李金漢教授(左二)、鄭宏泰博士(左四)合照。
2020年6月18日,三聯書店舉辦新書發布會。圖為作者莫健偉(左一)、王惠玲(左三),以及嘉賓李金漢教授(左二)、鄭宏泰博士(左四)合照。

傳記結構

各章的正文以外有一至三個「外篇故事」,這是部分受訪者的個人短篇故事,目的是從身邊人的故事,折射傳記主角的人物個性。有些故事是直接講到鄭裕彤的,例如,冼為堅和何伯陶是鄭裕彤的親密夥伴,他們的故事表達了鄭裕彤待人處事的態度;梁志堅和蘇鍔是鄭裕彤的得力助手,他們活潑地描繪了工作環境下的鄭裕彤;其他人則接觸到鄭裕彤的另一面,前廣州市市長黎子流為鄭裕彤當年的一些舉動注入中國觀點,前中大商學院院長李金漢教授為鄭裕彤的一些言論和行為賦予學術詮釋。另一些外篇故事裏沒有鄭裕彤的身影,如前所述,我們透過鄭哲環和黃志明的故事,讓大家設身處地想像鄭裕彤年少時的成長和生活。鄭志令、郭寶康和黃紹基是周大福的資深員工,雖然沒有正面講及鄭裕彤,但通過這些員工故事,我們可以想像鄭裕彤是一個怎樣的生意人。

我們將鄭裕彤的人生軌跡分為七個主題。第一章記述倫教地方經濟和氏族文化,以及鄭家歷史、家鄉生活和家族觀念;第二章從周大福的起源和廣州至澳門的金業特色看鄭裕彤的成長背景;第三章寫鄭裕彤在戰後香港金業展露拳腳;第四章寫鄭裕彤主理下的周大福從傳統金舖蛻變為珠寶金行;第五章講述1950至1960年代鄭裕彤開始涉足地產買賣以至1970年創立新世界發展的經過,及後的一些重要發展;第六章寫鄭裕彤在中國內地並探視他的中國視野;第七章回顧鄭裕彤的社會公益活動、這些活動的社會意義,及其宣揚的道德倫理和社會價值觀。

新書簡介

書名:《鄭裕彤傳──勤、誠、義的人生實踐》

作者:王惠玲、莫健偉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