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時傳統節日是親友一起慶祝,一起團聚,一起感恩。近代過年過節則每多是狂歡、購物、旅遊、消費。聖誕節,商場都請來聖誕老人,當然不是派禮物,而是引誘家長帶孩子逛商場購物。家長興致勃勃地把年幼子女放在聖誕老人膝上拍照,但孩子不但一點笑容都沒有,更露出驚恐表情,陌生人焦慮突然爆發。
有人以為聖誕老人形象慈祥,會討好孩子。幼兒班和幼稚園派對也找人扮扮聖誕老人搞搞氣氛,但總有一些幼兒不肯碰這位傳說中會派禮物的老人。在幼兒眼中,這白髮碧眼、身型龐大的老人跟怪物無異,非常嚇人。往年聖誕過後,總有幼兒被迫慶祝佳節而出現種種後遺症,有些嚇至要經常黏在父母身邊,易哭、易鬧及失眠。
其實也不止是聖誕節如此,這驚嚇早在萬聖節已開始。周圍環境布置詭異,行人奇裝異服,更甚的是有些一、兩歲的幼兒班已大搞萬聖節派對,孩子要裝神弄鬼,老師為了營造氣氛,有時特地嚇一嚇孩子,有些幼兒嚇得縮在一角,之後害怕入課室,每到陌生地方都也縮在一角;在家則經常半夜大叫發惡夢,變得膽小、極害怕陌生人。聖誕老人出現就更進一步鞏固此恐懼感覺。
大人的歡騰,孩子的恐懼?
幼兒害怕人扮公仔十分普遍。孩子見到活生生的動物都很好奇,但見到人扮卡通化的動物卻很害伯,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海洋公園要多此一舉仿效迪士尼樂園,是不是為賣多幾件毛公仔?還是誤以為孩子都喜歡卡通化動物?
又或者我們以為孩子喜歡童話或神話故事,逼孩子相信這些幻想,甚至讓孩子接受這是真實世界,可以孕育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教育家蒙特梭利則認為這是前人的想像,而非幼兒的想像,更甚的是,這些幻想現在還經過商家精心計算以刺激感覺。因此我們在孩子六歲前,未能大概判別真偽前,都不講聖誕老人。
節日非為商業化而存在
節日的意義是甚麼?不是為了進行這些商業化的活動,而是讓大家可與親人朋友相聚一起。所以每年冬至或聖誕,我們學校的孩子會弄一頓感恩晚餐,獻給父母或祖父母,感謝他們一年來養育之恩。
兩歲多三歲的孩子在教室中自由練習生活技能幾個月,到冬至已能製作一頓感恩晚餐。老師略作示範,孩子創造出一道道菜:鮮榨橙汁、蔬菜卷、香煎帶子薯菜、草莓奶凍和紅茶。孩子主動自發認真獨立工作,專注做菜幾個小時,按步就班跟着十多個程序做飯,不但手眼協調,而是整個人都協調,也和其他人協調。
家長享受晚餐時都笑不攏嘴,也有感動得眼泛淚光。孩子深深感受、體驗這有血有肉的一幕,一併激活腦中感覺、動作、語言、情緒及社交區域,全人來個再創造。孩子從真實的人、事、物出發,發揮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建立與人、事、物的複雜關係,而非投射在前人或商家虛構的人物上。當真實世界還有那麼多東西要孩子體驗當中關係,並再加以想像創造,為什麼要騙孩子世界上有聖誕老人?
請大家一同觀賞感恩晚餐影片(編按:見隨附之視頻) ,一同感受,祝大家聖誕快樂,新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