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於今年二月公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當中明確指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布局,即夯實數碼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碼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碼技術創新體系和數碼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碼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地推動「數碼經濟」發展,可藉此參與「數字中國」建設,促進香港與內地社會融合,特別是可以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就此,針對「兩個環境」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優化邊境大數據分析,推動大灣區口岸經濟。
配合大灣區建設,特區政府正緊鑼密鼓地籌劃「北部都會區」發展,在深圳河兩岸,接壤香港與深圳設有多個口岸,充當兩地人流、物流的必要通道。最近,立法會商界(第三)議員嚴剛發布《深港口岸經濟帶發展研究報告》。「深港口岸經濟帶」是指包括香港、深圳沿深圳河的毗鄰地帶,即覆蓋深圳灣、大鵬灣、深圳河南北的港深區域,面積約180平方公里,人口約140萬人。《報告》建議強化「口岸經濟帶」功能,使其成為港深乃至大灣區發展的新動力來源、國家「雙循環」的窗口;並制定創新體制,實行特殊政策,使「口岸經濟帶」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經濟特區兩者之間的特區。
加大力度促進深港數碼化工程
筆者支持嚴剛議員的建議,認為「口岸經濟帶」商機處處,將會是「北部都會區」(乃至香港)的經濟主動脈。
要徹底發揮「口岸經濟帶」的潛力,筆者進一步建議國務院專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加大力度促進深圳和香港之間的數碼化工程,例如兩地人流、物流數據互通,然後透過大數據分析去精準分配資源,實踐深港兩地多方面的「通、融」,包括基礎設施聯通、人才交流暢通、要素跨境融通、產業發展共融、公共服務交融、文化交流心融等方方面面,優化「帶」內的經濟、文化、民生活動。
二、利用香港國際化數碼平台,助力內地產品走出去。
國際化是香港特區的優勢,香港可以發揮這方面所長,服務國家「數字中國」所需,例如香港充當中介人推銷國產數碼產品、服務到國際市場。事實上,許多外國資訊科技巨擘都在香港開設負責大中華業務的分公司,例如Meta、IBM、谷歌(Google)、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等,這些公司都可以協助中國內地產品走出國門,尤其是一些在國內無設點的軟件平台(例如臉書、谷歌等),所以香港絕對有條件為內地公司做好國際市場推銷員的角色。
香港在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排行榜中高踞第四位,因此,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值得盡快去推銷的數碼產品是「數碼人民幣」(eCNY)。國家可以在香港設立「國際數碼人民幣結算中心」,利用香港在國際金融界的經驗和戰略性地位,為推動國家國際經濟雙循環作出貢獻。
在港設國際數碼人民幣結算中心
最後,在三月兩會期間,國務院宣布成立「國家數據局」,「數字中國」將會是局方的重要任務。筆者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數碼大灣區辦公室」統籌九市兩區之間的數據蒐集、分析、分布等工作,以及配合國家「數字中國」的發展策略。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