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國家是大寫的城市 城市是小寫的國家

鄭永年認為,任何一座城市硬基建的高峰總會過去,要想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精神層面的指導。換言之,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即一個城市的精神與品格。

(編按:上海《新民晚報》推出〈國際知名城市軟實力調查報告〉系列報道,調研多個國際知名城市案例,採訪了十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聚焦全球視野下的城市軟實力建設。上海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具有怎樣的優勢?如何進一步提升?且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娓娓道來。)

鄭永年指出,一個城市的軟實力並不孤立存在,國家的軟實力很大程度上在城市體現,城市的軟實力也基本上代表了國家的軟實力。可以說,國家之間的競爭關鍵就是城市之間的競爭。

他進一步指出,「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就要看城市的綜合實力,談論國家安全就必須考慮城市安全。在這個意義上,國家就是大寫的城市,城市就是小寫的國家」。

實力強大的城市 總是相似的

鄭永年引用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指出絕大多數軟實力強大的城市都是相似的,有所欠缺的城市則各有原因。

「翻看世界城市軟實力榜單不難發現,位於前列的都是世界知名城市。這些城市的各項指標得分領先且分布均勻,極少偏科,其中一些普遍性的因素與規律是值得總結的。」他說:

「中國的許多城市,尤其是東部較發達地區的城市,摩天大樓、高鐵、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已經非常現代化。但任何一座城市硬基建的高峰總會過去,要想成為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精神層面的指導。換言之,就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即一個城市的精神與品格。」

鄭永年認為,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Unsplash)
鄭永年認為,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Unsplash)

人才自由流動程度 關乎城市創新力

鄭永年以上海為例,指出這個城市的品格是「開放、創新、包容」,無論是近代以來還是過去的40年,上海都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和擁抱世界的窗口,成績斐然。但站在新時代的歷史關口,要思考的是,上海如何能夠進一步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他認為,上海的開放程度,尤其是精神層面和人才方面的開放還可以更高。他對上海的一個直觀感受是,「在上海街頭隨便走走,碰到的外國人還是不夠多」,這反映了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這會限制對專業人才的吸引力。高科技競爭首先是人才的競爭,吸引人才需要人才的自由流動」。

他解釋,對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的流動程度,直接關聯城市的創新能力。紐約和東京之所以創新能力出色,很重要的一點是各類人才匯聚。因為創新不是一個或少數幾個人的問題,需要來自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人互相碰撞,進而產生思想或觀點的火花。此外,創新還要鼓勵和培養中小型企業,為它們的融資和成長提供政策優良環境。

鄭永年認為,上海在很多方面已經是世界一流城市,但若要再上一個台階,就需要更多原創性的思想和技術。如果上海做好了,那就是中國未來城市發展的一個榜樣。

居安須思危 人口密集風險高

不過,以全球性的眼光向外學習,並不只是學習外界的成功之處,也要汲取它們的教訓。要學習成功,也要預防風險。世界範圍內,城市愈來愈大,綜合實力愈來愈強,但城市愈大風險也愈大。

鄭永年指出,亞太地區不應忘記戰爭和衝突的風險。如今不少歐洲國家,像德國那樣,大多數人口居住在2萬人以下的小城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戰爭對原有城市的破壞。相比之下,日本的1/3人口集中在東京都市圈,南韓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爾都市圈,一旦發生衝突的話,這兩個國家其實非常脆弱。

「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的確是享有制度優勢的。西方近代以來城市的發展基本上是由資本主導,這種機制的副作用也很明顯。中國的制度優勢允許城市在整體發展中能夠統籌安排,更具遠見地兼顧各類需求,規避各類風險。」

鄭永年認為,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的流動程度,直接關聯城市的創新能力。(Shutterstock)
鄭永年認為,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的流動程度,直接關聯城市的創新能力。(Shutterstock)

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上海可加強窗口作用

他又說,「歷史一再證明,哪個國家最開放,哪個國家最獲利;哪個國家最封閉,再強大也會衰落下去。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入世20年來,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國家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絕不是說外循環不重要了,對外開放仍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上海基於歷史和地理優勢,可以更好地發揮窗口作用」。

鄭永年指出,上海的對外友好城市遍及五大洲,商貿合作輻射全球,開拓城市外交的優勢和潛力十分巨大。此外,上海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也能為城市軟實力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上海是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關鍵聯結點。以汽車產業為例,上海對特斯拉工廠的引進和落地,其意義絕不僅限於經濟層面。再如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華爾街,與上海必然有許多產業對接的訴求。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產業鏈上的對接可能更加重要」。

不過,他提醒在對外交往中,還需要注意「講故事」的問題。要講好「上海故事」,就不能愈講愈抽象,而是要講得具體。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