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上周(25/2)出台,未有出招壓抑樓市。兩日後,金管局收緊樓宇按揭,700萬元以下自住物業的按揭最高成數由七成,下調至六成,令一眾準買家大失預算。政府前經濟顧問郭國全直言:「經濟好,樓價升,最無助的是無樓的市民。」
可是,他認為這並不能歸咎於財政司司長及地產市場,這些在上一篇文章〈郭國全:評財政預算案與土地供應(上)〉已有討論,而這次郭國全要提出的是一些可行的辦法。
長遠增加土地才是上策
公眾對政府的樓市「辣招」已見慣不怪,但短期措施只能止痛,長期來說對經濟是不健康的。「市場上的交易成本提高、買家不願入市、賣家不願放盤、成交量大幅萎縮。成交量細小會令價格資訊不可靠,有關資訊可能只是個別單位價格,更有可能被造市。市場有一個重要功能叫 price-searching,就是說市場上無人知曉價格,但當有大量的成交,市場就會尋找一個可以平衡到需求的價格,而市場上不同的資訊都能在價格上反映出來。也就是說,愈活躍的成交,就代表市場上的價格愈真確可信。」故此他認為政策是有代價的,而長遠成效則要視乎政府如何增加土地供應。
根據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在2014-15年度,政府推售20幅住宅用地,可供興建6,300個私人住宅單位,加上鐵路物業發展、市區重建局、私人重建和發展項目,預計一共可提供20,000個單位;未來10年,政府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29萬個單位。然而政府能否達標卻是疑問。「現在政府用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所謂『插針式』建屋,可以改變土地用途的就改。這對中期供應當然有幫助,但也要小心處理相應的城市規劃問题,例如該區的交通、環境等等的問題。」
本港對土地需求急切
無論如何,土地供求失衡、樓價高企都是事實,如何長遠增加供應才是大家所應考慮的。「長遠始終要增加新土地,牽涉到的很可能是開山填海。香港人口大約15年左右便增加100萬人,即使發展新界東北一帆風順,十多年後亦只能供20多萬人居住,這就顯示未來仍然需要考慮如何大幅度的覓地。另一方面,香港不同於倫敦和東京,不能向外擴展,甚至如澳門般與橫琴共同發展也不大可行。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郭國全認為樓價上升是經濟向好的表現,問題只是如何令香港人在這個過程中分享經濟成果。「經濟好,樓價升,最無助的是無樓的市民。今天香港有三成多的人口住在公屋,樓價隨着經濟繁榮而上升對他們沒有好處,相反可能因物價同時上升而受影響。從現實考慮,中產最希望經濟繁榮穩定,除了因為工作、子女等考慮,更加上因為經濟好,樓價升,財富跟着上升。因此,樓價上升,最大的得益者不是地產發展商,而是大量有樓的市民。」然而,在今日的香港,對年輕人來说,要「上車」談何容易?
公屋政策的不足
年初新一輪居屋申請,房委會接獲逾12萬份申請,屬歷年之冠。有市民形容,申請如同抽獎。加上公屋輪候人數眾多,無樓人士紛嘆上樓無望。對於公屋政策的問題,社會上一直以來都有不同意見,一方面房委會連年赤字,而且未來供應恐怕追不上需求,三年上樓的承諾正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公屋富戶的問題又令人擔心浪費公帑。「現在的公屋『租金』,在扣除管理費等雜費後,連維修保養都不夠,政府長期補貼,對庫房是很大的負擔。但因為政策旨在照顧基層,租金距離市價相當遠,以致房委會財政長期緊絀。以前是靠出售居屋來賺錢,以土地來補貼公屋,減少居屋對房委的財政有很大影響。」
王于漸教授於1998年寫了《公屋私有化評論》,是公屋私有化最早的倡導人之一,在當時曾指出公屋政策引致的資源錯配。「他建議將公屋免補地價賣給住戶,這樣社會就多了三成多人成為有產一族,樓價升跌影響到他們的財富,他們自然關心經濟。再者,政府不但免除長期津貼的負擔,更能增加庫房收益。」不過,公屋私有化是否意味着公屋的意義將會消失?「現在的政策將住宅的部分價值——即是市價與公屋價的差價——毀滅了,不論政府還是住戶都得不到。若賣給住戶並容許自由買賣,當中的價值就會被釋放出來。但住戶會否即時賣出單位?當然不會,因為他們仍要居住。其中分別在於私有化後,住戶為了資產保值,會着重樓宇維修保養和管理。若情況許可,他們會搬到方便上班或更舒適的地方去,這樣就容許公屋單位通過市場來重新配置,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事實上,早於九十年代,時任特首董建華便嘗試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希望令香港有七成人有自己的物業,只是因為爭議太大而中途擱置。
資本比勞力遠賺得多
「法國學者 Thomas Piketty 的著作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指出,有財富(wealth)的人因財富可以賺錢,將來會比沒有財富的人更有錢。而仔細一點看的話,會知道現代經濟對財富的影響,很大部分都是樓房資產。郭國全認為,現在香港的問題是有三成多的市民享受不到經濟繁榮的好處:「如何令大家都有份?就是要把財富分配做好,讓市民從經濟穩定發展中得到資產升值。當年公屋政策的推行造福人群,讓居民免於木屋區火災、盜賊橫行等的威脅。當年香港很多人住在臨時的居所,但30多年後的今日,社會仍沿用80年代大致不變的公屋政策,是不能配合今天整個社會和不少市民的要求的。」
個人簡介
郭國全自2008年11月起岀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2004至2008年間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顧問,為特區政府的經貿、金融、財政及社會政策提供全面的宏觀及微觀經濟分析及建議,並推動方便營商工作。在加入政府前,曾先後出任渣打銀行亞太區總經濟師及匯豐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員。
郭氏歷任多個香港政府及其他專業諮詢委員會委員,範圍涵蓋經濟、工貿、金融、創新、房屋土地、城市規劃、環保、建造及教育等領域。曾任香港服務業聯盟主席、香港總商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席,以及香港英商會名譽經濟顧問。現任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港口發展局成員、航空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特區政府獎學基金督導委員會及投資委員會委員、新意網集團有限公司和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擔任香港大學畢業同學會教育基金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