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市民撐重建你屋企做公屋

經濟學者一向懷疑民意調查。不是完全否定,只是要設計得好實在難。亂問亂答一通的調查,結果往往反映不了什麼。

民主黨在早前展開語音調查,收集了過千名市民對於改劃粉嶺哥爾夫球場的意見。結果顯示,有近九成受訪者未曾使用粉嶺哥爾夫球場的設施,有過半的受訪者認為,粉嶺哥爾夫球場應改劃為「公營房屋」。調查結果清楚,「對於收回粉嶺哥爾夫球場不存懸念」。

若能籌集足夠研究資金,我亦計劃在短期內展開語音調查,收集市民對於改劃郊野公園的意見。我預期結果會顯示,有近九成受訪者未曾到過某個郊野公園,有過半市民認為某個郊野公園應改劃為「公營房屋」。

其他計劃中的類似調查,包括公私立醫院、藝術館博物館、公園泳池、政府總部及你屋企,我有信心絕大部分的市民未曾使用過有關設施或到訪過你屋企,而大部分市民都樂見其改劃為「公營房屋」,一律不存懸念。若干個民意調查以後,香港公屋供應必定大幅增加,房屋問題亦會得到圓滿解決。

人多勢眾勝過實證為本?

本欄讀者有一定質素,不會把以上的「政策研究」當真吧?

是的,經濟學者一向懷疑民意調查。不是完全否定(欄友梁天卓就用調查做過精彩的研究,調查對選舉投票結果也有一定預測能力),只是要設計得好實在難。亂問亂答一通的調查,結果往往反映不了什麼,根據調查制定社會經濟政策更誤導。

除了問卷用語可以影響結果,除了被訪者口講口賠,以民意調查施政的問題是多數人支持的東西不一定值得做。拆高爾夫球場起公屋多人讚好,但其實拆好多東西起公屋民意都會大力支持。你做一個調查拆呢樣,我做一個調查拆嗰樣,誰也說服不了誰。一人一票或可選出理想候選人,但以一人一票決定政策就大有問題。一塊地最值得興建什麼,講到最後都是成本與效益的計算:為輪候公屋的一眾市民增加多一點供應有價值,為少數人提供娛樂或傾生意的地方也有價值,問題是邊際上哪一樣較高。同樣道理,郊野公園與公屋之間的取捨,取決於邊際上的價值,不是非黑即白一點也不能動。

不過,又難怪香港人對民意調查情有獨鍾。原本有根有據的成本效益分析,經過政府專家高鐵、三跑等顧問報告,幾十年幾百億吹到天花龍鳳,公信力破壞得七七八八,到頭來還是民意壓力最實在最易明,人多勢眾勝過實證為本。

應用練習題:有大學專家發現四成家長認為一般香港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偏低。你認為偏低的其實是什麼?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