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應香港外國記者會(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FCC)之邀請,於8月9日在其位於中環的會所作午餐演講,題目與人工智能在傳媒業界的應用及未來發展相關。
近年人工智能應用如雨後春筍,覆蓋全球各行各業。人工智能系統取代媒體編輯的實例比比皆是,不少網絡傳媒包括《紐約時報》、路透社、美聯社等不惜大灑金錢研發人工智能技術,推出自動化新聞(Automated Journalism)服務。在記者機器人方面,智能系統從網上採集資料,經過自動過濾、大數據分析等處理過程之後,編寫成新聞。
個人化新聞有利有弊
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AP)報道,他們於2015年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產了3,000多份網上企業收支季度報告,比2014年多出10倍。再者,有報道指多份於2016年巴西奧運發布的體育新聞也是由機器人自動編寫的。不過,機器人對消息真假的辨別能力非常之薄弱,而且物以類聚,虛假訊息不斷累積會形成滿城散播的假新聞(fake news),對社會影響深遠。例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曾出現假新聞疑雲,令人質疑選舉結果。
個人化(personlisation)新聞服務是另一個常用於網絡媒體的人工智能應用。網絡傳媒因應客戶的所在地和時間、過往網上閱讀歷史、個人文化及興趣等特徵,把合適的新聞針對性地推薦給用戶。不過,有專家認為這項服務會導致「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的反效果,意思是會令人的意識及文化偏向單一化,導致價值觀變得偏頗,就像活在由過濾器製造的狹窄訊息氣泡中。
與會的外國記者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深感興趣,並作出多次提問。「機器代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烏托邦,但以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而言,此目標仍是遙不可及。以記者機器人為例,現有的人工智能應用系統都是為某特定領域而設,未能有效處理該領域以外的任務。因此,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又稱「強人工智能」,Strong AI)是全球人工智能科學家的研究目標。概括而言,通用人工智能必須具備以下功能及特徵︰
「博學多才」:人工智能系統運算時須充分利用內部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通用人工智能要求庫中的內容深而廣,適合日常生活使用,而非只為解決單一專業上的問題,造成「知識孤島」的缺陷。例如2011年在電視節目Jeopardy!公開打敗兩位常識專家的IBM屈臣系統,便展示出博學多才的風範。
「好學不倦」:上述的知識庫是利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方法建造的。可是,現有的商用人工智能系統頗為簡單,知識除了偏向孤島化之外,其建造過程往往只是一次性,或疏於更新。這會構成「知識過時」的不健康現象,直接影響人工智能分析的準確性。然而,適時學習絕非易事,當中的問題包括更新再學習的頻率、再學習所需的數據量、舊知識的處理(即刪除、保留和修改),以及不同領域知識的融合應用等。
網上資訊不可盡信
「感情豐富」:人工智能牽涉人機互動,系統必須能夠了解用戶的情感,才能有效地與用戶溝通,從中學習或洞悉其需求。因此,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除了智商(IQ)要超高之外,情商(EQ)也同樣重要。但要機器觀人於微又談可容易呢!
最後,基於近年假新聞充斥全球的情況,「後真相」(Post-truth)一詞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詞彙。這詞被定義為形容詞,意思是指「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面對真假不定的新聞,網民必須再三求證,不要盲目相信後真相。《孟子‧盡心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筆者認為網民閱讀網上資訊時必須謹記這句至理明言,並付諸實行。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