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名校的捷徑

忘記名校想要招什麼人,幫助孩子專注地學習、專注地發展興趣,做一個真正有趣的學生。
兩條路分岔在林中,而我——
我選擇了那條,人跡稍稀
於是造成了一切差異。 
               ——美國詩人弗洛斯特《未走之路》
撰文:桃爸
 
前不久加入一個香港升小學群,看到不少媽媽在孩子幼稚園、小學的階段,就開始談論進軍藤校、牛劍的路線圖了。
 
我張羅升學的經驗比草履蟲還低,立刻也淡定不起來。的確,藤校、牛劍的本科是最拿得出手的好教育,也是通往精英階層的大門。
 
在英國讀碩士時,班上三位常青藤本科畢業的美國同學,個個談笑風生,言之有物,對世界有獨立見解,也很清楚想要什麼。由於和哈佛女孩還是同一個學院的,不時會在自習室撞見。不過,別人也沒來幾次,臨畢業還和一個希臘人談上戀愛,最後還拿着 Distinction (特優成績)畢業了。
 
算來算去,我們擠破頭去爭取一流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終極目標不就是為了進名校本科嗎?那研究最厲害的大學想要招什麼樣的學生,倒推自己的培養目標,豈不是更直接的方法?
 
在這個瘋狂想法的鼓動下,我找來這本《如能成為中學超級明星》(How to be a High School Superstar)。
 
作者是 Cal Newport ,2004年本科畢業于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2009年獲得麻省理工大學電腦博士。我是他博客 Study Hack 的長久粉絲,對他在技能發展方面的理念也深為認同。
 
作為藤校的尖子生,卡爾本人就可告訴你進名校的秘笈。但他打死不說個人經驗,而是用科學家的冷靜、調查記者的勤勞,採訪了多位進入名校的美國高中生,然後提煉他們共同經驗,總結出若干原則和策略。
 
卡爾在這些進名校的中學生身上發現了三個特質:
 
學得並不辛苦,享受中學生活(很好奇這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學習成績不錯,至少是中上(成績也是進入名校的必要條件)
有自己的深度興趣(deep interests),而且有亮眼的成果。
 
簡單說,這群天之驕子成績不錯,由內而外地散發着有趣,重點是也沒有每天圍着學習轉,是卡爾說的「輕鬆的超級明星」(Relaxed Superstars)。
 
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這裏有三大原則,若干策略。
 

原則一:減負

 
先把做作業的時間砍掉75%。每天設定一個時間點,到點就不再學習,雷打不動。這麼做的原因是:少點時間學習,給自己大把時間探索世界,發展興趣。具體花多少時間學習?卡爾給美國高中生的參考指標是:
 
週一至五:晚飯前;
週末的其中一天:半天
 
每學習50分鐘休息10分鐘,
學習3小時後休息20-30分鐘。
 
縮短學習時間之後,相應的要求是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這裏有四大策略,兩個注意:
 

1. QEC學習法

 

帶着問題學習,注重概念把握,將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化為問題與結論,中間輔以論據。即Q=question(問題),E=evidence(論據),C=conclusion(結論)。
 

2. 念出聲來複習

 

切忌不出聲地默默複習功課,而是要用自己的語言把所學的概念講出來,就好像在給別人上課一樣。
 

3. 定期優化

 

考試之後回顧此次複習有哪些可取和不足之處,思考下次如何做的更好。
 

4. 死記硬背靠閃卡

 

把需要背誦的東西(日期,人名等)寫在一張張閃卡上記憶。
 
 兩個注意:
1. 井井有條。將所有學習資料歸檔標注,節省查找時間。
 
2. 學習環境。 把電腦、手機的網路都關上,不做轉移注意力的事(查朋友圈、Facebook、email和朋友聊天等)。
 

原則二:專注

 

專注發展一至兩個深度興趣,對其他無關的事說不。與其在多個興趣上過得去,不如在一至兩個上成為最棒。超過三個興趣就要做取捨了。
 
首先要選擇想要專注發展的興趣。選那些能 hold 住注意力,自己會主動去做的事。
 
有人會說:「要是選擇的專注點和孩子的天資稟賦不匹配咋辦?」
卡爾的答案:「親,想多了,天賦或許沒那麼重要。」
 
他引述自己在 MIT 看到的大神以及相關科學研究認為,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練習,你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明星選手。換句話說,練習比天賦更重要。剛開始,選擇一個能抓住興趣的事情就行。
 
專注之後,努力變得精通。 這裏,卡爾又提出通往精通的三部曲:
 

1. 詢問

 

 不要臉地去問已經精通的人,請他們傳授經驗,少走彎路。
 

2. 浸潤

 

書中的一位元普林斯頓男孩是這麼把古典音樂浸潤至中學生活的:
 
「除了練習小提琴之外,我還給樂團的籌款活動擔任志願者,聽無數的古典樂,看作曲家的書,也因此了認識了不少有意思的冷門作曲家….」
 
這些活動的時間投入看似零碎,但加起來也相當可觀,對提升技能和創造機會,均意義非凡。
 

3. 撬動

 

你在別人眼中所具備的能力可能是 A,你的實際能力可能是 B,A 和 B 並不總是一樣。
 
當你的技藝純熟到一定程度,可以做一些不是很花時間的事以提升 A,讓你在別人眼裏看起來更強。譬如,樓上這位普林斯頓男孩便花12小時成立了一支針對護理院的演奏團隊。花的時間不多,事情本身又有意義,而他的簡歷上也多了一個「創始人」的頭銜。
 

原則三:創新

 

興趣方向選擇好之後,你所做的事情要讓外人看起來很難解釋,但卻又不是無法實現。這裏有兩個要點:
 

1. 差異化

 
不要參加很成熟、大路貨的社團。比如在美國,很多醫院的中學志願者專案已經很成熟,參與者甚眾,角色很固定,因此你很難做出能上頭條的事情。
 
所以,去那些還沒什麼學生去過的組織。比如書中一位被哥大錄取的男生就打入了一個冷門的環保NGO組織,並一步步驚動了《時代週刊》。
 

2. 口號化

 
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選擇做那些易於口號化傳播的事情,一句話就能說明白,譬如開了家公司、出版一本書,而不是「參加了一個研究項目,在某某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聯合署名的文章」。
 
總而言之,看完這本書我又重新淡定了,對孩子的成長,甚至自身的發展有了新的認知(書中所講的學習、學校可換成工作、職場,直接拿來用)。
 
而且我還找到一條進名校的「捷徑」,那就是忘記名校想要招什麼人,幫助孩子專注地學習、專注地發展興趣,做一個真正有趣的學生。真的有趣了,清風自然來。要是沒來,也能樂在其中。
 
原文刊於教養女王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Pixabay)

留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