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109個國家的「包容度發展指數」(Inclusive Development Index,IDI),該指數涵蓋三大內容:(一)增長與發展:衡量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勞動力參與、生產力及人均壽命增長等;(二)包容度,以家庭收入中位數、貧困問題、收入不均等作為衡量準則;(三)跨代平等及可持續發展,考慮供養比率、公共債務及碳排放等因素。
提醒政府賺錢的底綫
筆者認為,IDI報告強調GDP無法全面評估及反映各國經濟及社會發展狀況,故提供一套更完整的經濟發展指標,把相關虛無飄渺的概念量化,再提供各國政府參考,於施行經濟政策時重新排列次序,以提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經濟機會等公平狀況,同時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就是國家發展的最終目標並非僅為經濟增長(賺錢),而是讓人民安居樂業,對生活感到幸福快樂。
成功的發展可為國家帶來龐大可觀的經濟增長,因此大家常把發展看似理所當然的事,但筆者認為急速的發展模式同時會產生不少負面問題,而IDI報告的意義便是讓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考慮更多「人」的利益與感受。或許這樣比喻,國家的GDP就像一家公司生意的Top Line,類似財務報表上的「銷售總額」,是最主要和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IDI卻希望國家(或公司)不要忘記Bottom Line(底綫),亦即不論是國家、企業、個人,都必須思考賺錢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甚麼?不就是安居樂業和幸福快樂嗎?
堅尼系數評估不全面
筆者再舉例說明,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是主要評估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但其實評估效用不夠全面,試想像一個富二代他沒有工作及收入,但依然不愁衣食;一個高收入人士無房地產在手,他亦不會覺得自己富有,因此收入不平均並不能全面評估個人的財富資產公平程度,而IDI正好提供一些量化指標讓各國能夠深入評估國民的經濟利益狀況。
最後,筆者對於中國IDI得分排名高於日本,其實不覺得驚訝,雖然中國存有不少結構性問題,但它始終屬於中高速發展經濟體系,基數低,因此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可能較有機會更有效;但對成熟經濟體系而言,例如香港,滴漏效應效用便早已大減。不過,隨着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人均收入愈來愈高,預計未來內地的堅尼系數、跨代平等、可持續發展方面等問題亦趨向嚴重。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