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筆者在本欄提及一個公眾號「學習強國」,前天又在另一個公眾號「學習大國」看到一篇網文《在樹洞裏》,作者是一名剛從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開始工作的年輕人,該網文是不同時間寫的,每次寫幾百字,然後加括號「未完待續」,好像是在寫連續劇,雖然劇情平平無奇,更沒有半點懸念情節之類,但文筆樸實,故事真實感人,我在上班途中的地鐵車廂裏一口氣讀完,覺得這個故事值得介紹給本港的年輕人。
省生活費 買便宜票
「你們知道T35嗎?我很感謝這趟列車,這是唯一一輛從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車。」網文開頭這兩句話,香港的讀者特別是年輕人可能不太明白,需要解釋一下,「T35」是內地長途列車班次的編號,有點像搭飛機的航班編號,「硬座」是列車上最便宜的座位,有點像「經濟艙」,現在內地主要用高鐵和動車,已經很少列車設有「硬座」,從西九龍高鐵站出發到內地的各個列車班次,都只有軟座和卧鋪,沒有硬座。
這名學生來自安徽貧困家庭,2014年考上清華大學,從老家坐T35列車硬座一路北上。作者介紹說,T35到北京的硬座票價是140元(人民幣,下同),卧鋪和動車是280元,高鐵是560元,他買的是硬座學生票,票價70元。
作者以當年全省前10名成績考上清華,得到新生二等獎學金5000元,還有5000元助學金,另外,每年可獲得不同企業設立的獎學金3000元,一年總共是13000元,一半用於交學費、雜費,剩下6500元,一半用於買電腦和電子設備,兩學期8個月的生活費只有3200元,平均每月400元,再扣除理髮、洗澡、手機月費等,每月伙食費300元,平均每天10元。
為了省錢,甚至假裝有事不去參加入學後第一次全班遠足活動。作者入學時,收到愛心企業家贈送一部中興手機和一架自行車,從唸大三開始,他騎自行車去做家教,每小時收費100元,從此他每月生活費增加到2000至3000元。
如果說貧困,中國之大,城鄉差距之大,相信會有其他學生的家境比作者更窮,但這篇網文重點不在「賣窮」。作者說,上大學後他每年寫兩封信,一封給獎勵他3000元的企業,一封給獎勵他5000元的基金會,在信中除了表達謝意,還匯報自己的學習狀況,包括上大三時做家教收入的情況,基金會回信讓他安心學習,獎學金會照樣發給他。
「那封信是80多歲的郭女士親筆寫的,至今我還保存着,這封信也改變了我讀研後的一個決定」,作者從讀研究生開始,每個學期從擔任助教收入中拿出3200元,資助家鄉希望小學四名貧困學生一個學期的生活費和學雜費,作者每次回家鄉都會去看望孩子們,給他們講外面世界的故事。
樸實寫照 最佳教材
作者最後寫道:「直到今天我也認為上天是眷顧我的,我的家人都身體健康,不需要我去照顧,我遇到了這麼多優秀的同學、老師。是所有人一起的努力才幫助我找到如今的工作,開始未來的生活。我接受了這一切,那麼我就該做出相應的回報,匹配我的德行,去資助像我一樣的孩子,我想就是我未來我要做的。」
毫無疑問,這篇網文滿滿的正能量,作者娓娓道來,平實的文字中有一種道德感染力和精神號召力,相信這是「學習大國」轉發推薦的主要原因。很多網友留言,其中一條是「有餘力時不忘助人,不僅是金錢,還有精神,自勉」,另一條是「我輩楷模,祝願他能靠自己照亮更多人」。
而我之所以做一次文抄公,是覺得這個故事內涵十分豐富,可以作為香港年輕人的國情教材,透過這個樸實無華的真人真事,認識今天內地的社會和內地的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
此外,讀完全文,我想起一位像文中提及的郭女士那樣的慈善家,幾年前,他在內地某山區捐款設立獎學金,並不顧高原反應親身到當地頒獎,對第一批受惠的大學生說:「我對你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每年放假回到家鄉,都要到你們母校去給師弟師妹們做輔導,讓他們也能像你們一樣上大學。」不知道這些大學生後來有沒有做到?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