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年輕人進入職場要學會什麼?

年輕一代成長的過程中,台灣經過了三個關鍵性的階段:1980年代啟動的「民主化」,1990年代出現的「全球化」,以及近20年來中國快速的崛起及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感。台灣如何在台中美三邊之中尋求平衡?

學校畢業了,進入社會了,各種面對的問題也出現了。

人生中的第一道分水嶺,是告別數十年的寒窗,擁有了獨立自主的興奮之後,緊接着常是一連串的挫折。

(一)「畢業」是第一道分水嶺

我自己在烽火遍地的中日抗戰中誕生。13歲來到台灣後,雖然經歷過戰亂逃難的10年眷村生活,但讀書從未中斷。1959年,23歲,獲得了助教獎學金去美國修習經濟發展,是一生中最幸運的的轉捩點。

在此刻「小確幸」的台灣,近年大學畢業生約20萬人左右,當這些年輕人在力爭上游,要先冷靜地問自己幾個基本問題:

1.我的溝通能力行嗎?

「說」得清楚嗎?「寫」得通順嗎?「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嗎?

2.我的普通常識夠嗎?

面對社會百態、政經變化、人文素養、法律規範、投資理財、參與義工等等,有所了解嗎?

3.我的EQ好嗎?

容易與人相處嗎?熱心公益嗎?歡喜講人之是非嗎?

4.最需要立刻面對的還是這二項:

・我的學習意願強嗎?
・我的專業本領夠嗎?

對這些問題不斷出現「問號」時,正殘酷地提醒自己,學校雖然畢了業,但是自己的基本訓練與專業是遠遠不夠,要立刻接受「人外有人」的現實,趕快勇敢地要求自己:即刻補救改進。

(二)終身學習是人生第一課

面對當今的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年輕人容易失去「注意力」的焦距。每天被網站上數不盡的資訊所吸引、所困惑。過去教育體系強調的背誦,已經完全可被替代。正如管理大師杜拉克指出的:21世紀是「知識工作者」的年代。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變成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詞。

在很多場合如果張忠謀先生受邀演講,他最喜歡講的題目是「終身學習」。他會告訴聽眾,1964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電機博士時,還沒有「半導體」這門課。這位半導體教父就是自己不斷摸索與學習而來。

我所接觸到對社會有貢獻的創業家、企業家,如鄭崇華、劉金標、嚴長壽、周俊吉等,沒有一個人不是經過嚴格「自我要求」與「吸收新知」而成功的。他們不是台大人,沒有國外學位,對台灣產業與公益都有輝煌的貢獻。是年輕人學習的典範。

由左至右分別為: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信義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圖片:遠見雜誌)
由左至右分別為: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信義集團創辦人周俊吉。(圖片:遠見雜誌)

在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本身沒有過人的優勢,當然難以出人頭地。靠關係、靠人情、靠運氣……都不可靠;只有自己的專業與人品最可靠。在人生的馬拉松中,年輕時要全力增進自己實力、品德與EQ。

此外,年輕一代所看到的外在環境,是那麼的錯綜複雜,使他們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這些負面場景包括了:

「亂」的社會,那是普遍的失序;

「貪」的人心,那是錯亂的價值;

「鬥」的政治,那是迷惑的權慾;

「爭」的理念,那是缺乏的共識。

年輕一代不免要自問:這就是大家所形容的「小確幸」嗎?或是10年前大陸媒體所描述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三)三個自我要求

年輕一代成長的過程中,台灣經過了三個關鍵性的階段:1980年代啟動的「民主化」,1990年代出現的「全球化」,以及近20年來中國快速的崛起及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感。台灣如何在台中美三邊之中尋求平衡?

因此我建議三個「自我要求」:

第一:靠自己的專業,立足社會。

第二:靠自己的人品,受人尊重。

第三:靠自己的終身學習,不落人後。

(四)跨越五道門檻

除了「自我」的要求,我們的年輕人最需要自我增強的是:外語能力、人文素養及世界觀。一個全方位的現代人要有能力跨越五道門檻:

(1)跨越專業門檻,擁有人文心。

(2)跨越本土門檻,擁有世界觀。

(3)跨越兩岸門檻,擁有中華情。

(4)跨越財富門檻,擁有奉獻熱。

(5)跨越意識型態門檻,變成大格局的新台灣人。

1945年後誕生的「新」台灣人,更必須要示範:從歷史的灰燼中重生,從意識型態中破繭而生,從悲情自憐的死胡同中掙脫。

在《文明台灣》一書中(2019),我寫着:

「開放,才有出路;開放,才能走向文明。」

「開放」是一個政府奮進的策略;「文明」則是全體國人的歸宿。

全體人民,如果拋棄意識型態,凝聚共識,一步一腳印,共同努力20年,在2040年代,世界上或將有可能看到一個「文明台灣」的出現。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