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牛頭角屋邨,一個「兩袋空空」的小伙子。然而,沒有什麼可以輸,正正是最無敵的優勢。由學醫、行醫、教學,到創科研究,拾級而上,每個關節位都是不認命打拚出來的天地。
陳家亮是電影發燒友,荷李活電影《洛奇》(Rocky)在1976年上映時,他剛升上中學。打動他的,除了上述那些有血有肉的對白,還有那種要在不能逆轉的殘酷現實中站起來,要在逆流中力爭上游的鬥心──「生活不在於你出拳可以有多重,在於你可以承受幾多重拳而往後仍能繼續撐下去。」
人海中抵住一拳又一拳的逆流院長,其成長寫照,給打不死的我們。
訪問地點位於陳家亮在大埔科學園的科研辦公室。牆上掛滿琳瑯滿目的電影海報,喜歡與不喜歡電影的人,同樣目不暇給。客席主持、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就地取材,從電影打開話題;而談電影,兩眼發光的院長推介《洛奇》,一個費城小子挑戰世界拳王的勵志故事。
其中2006年的《洛奇:勇者無懼》中的一句對白”You, me or nobody is gonna hit as hard as life. But it ain’t about how hard you hit, it’s about how hard you can get hi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生活不在於你出拳可以有多重,在於你可以承受幾多重拳而往後仍能繼續撐下去。)更是他人生的座右銘。
陳家亮在牛頭角屋邨長大,父親是的士司機,讀的是屋邨附近的小學。若以今天的說法,他是輸在起跑線。不過,正正因為沒有什麼可以輸,一切就變得「無敵」。儘管機會不多,他就是不認命:「我告訴自己,我兩袋空空,不怕輸。無論現實如何打低我,我都能站起來。」多年之後,當他事業有成,他仍然認為,「『成功』就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人總有跌下來的一日,因此永遠不要怕輸。
陳家亮從聖芳濟書院升上大學,選擇入讀當時連首屆學生都未畢業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在馬料水山頭苦讀的日子,同學都叫他做「崇基燈塔」,因為他經常挑燈夜讀。「開夜車」的日子沒有白過,他以一級榮譽畢業。
教學 猶如見證人生
本身是腸胃專家的陳家亮,2018年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成為首個獲獎的華人。他在2013年獲委任為中大醫學院院長,是首位擔任此職的中大畢業生。他於2000年及2007年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並且連續五年被學生選為「年度教師」。
對於教學生涯,他感覺有如見證人生。「初入學的醫科生,17、18歲,有理想有幹勁,人人想做好醫生。但現實中,工作的困難比讀書時面對的大得多。有人堅持到底,有人慢慢在洪流中埋沒理想,這些都像人生縮影。」
陳家亮說,病人生命「冇take two」,做醫生本身就有一定壓力,而現今做醫生所面對的壓力,比以前大得多。「從前的醫生,說每句話都像金科玉律;但現今大眾一般較有知識,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也遠比以前為高,當達不到病人要求,就容易造成衝突。」更甚的是,人工智能(AI)近年有長足發展,多項研究更認為AI有可能挑戰「真人醫生」的地位。
醫生 不是孔子或聖人
不過,院長寄語新一代醫生,無論現實有多困難,一顆赤子之心,永遠無可取代。「我們不是醫病,是醫人。AI雖好,但醫生有無可取代之處;令病人有信心、彼此有溝通與關懷,(這是)科技絕對做不到的。」
正因如此,陳家亮在行政工作之外堅持教學,並希望以身教啟導後輩。他要求學生從早到晚跟着他診症、開會、做科研,看他如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又常跟學生訴說自己的成長故事。「醫生不是萬世師表、不是孔子、不是聖人,我們要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讓學生有真正感受。」
從醫生到院長,陳家亮深明單靠一個人行醫,能診治的病人數目有限,「如果教書可以影響十個學生,十個學生每人再影響十個人,這些改變就是幾何級數。」不過,要真正改變整體社會健康,科研是必走之路,因此他近年再跳出框框,研究腸道微生態與人類健康的關係。「以前大家覺得腸道細菌很骯髒,要排毒,但很多健康問題,其後都證明與腸道微生態息息相關。」
腸道生態 改變世界
陳家亮形容研究腸道細菌樂趣無窮:「簡單來說,人體有兩套基因,一套是父母給我們的,不能改變,即所謂好醜命生成,這佔人體的1%;腸道的微生態,總和基因則佔了人體99%。」他指,只要改變腸道細菌生態,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風險,甚至能夠改變世界。
他侃侃而談這些肉眼看不見的細菌生態,自言可以說上三日三夜。無論行醫、教學或科研,陳家亮對於醫學的熱愛,形容「只要我一息尚存,腦袋還會轉,行醫是一份令我有莫大動力的終身職業,一生一世。」
行醫30多年,見盡生老病死,他深深體會到,即使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當生命走到盡頭,始終無力挽回生命。「醫生不是要無意義地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是幫助病人活得更有意義。」套用《洛奇》這套戲,「人生不在乎贏了多少場拳賽,是多少次差不多數到十,快要打鐘了,你依然可以站起來。過程才是最重要。」
20年 過去與未來
陳家亮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說明要洞悉先機、走在別人之前,殊不容易。
醫科畢業後,陳家亮沒有選擇被指最易賺錢的外科繼續深造,反而鍾情腸胃專科,跟隨當時的年輕醫生沈祖堯(腸胃科權威、2010–2017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成為沈的第一個門生。
師徒及團隊日夜鑽研,於90年代提出大腸癌將在未來20年成為香港的頭號癌症,但在別人眼中,這猶如危言聳聽。「我們當時發現罹患大腸癌的數字如直升機般直線上升,向當局申請研究資助卻不獲批,不是我們的計劃不及格,是評審連看都不看就直接扔走。」
氣餒之餘,90年代末,他和沈祖堯尋求香港賽馬會支持。馬會認同有關計劃有社會需要,只是當時制度並未觸及,雙方一拍即合,促成大腸癌教育計劃的出台,並為中大後來免費替市民提供大腸鏡及大便隱血測試,埋下伏筆。
20年後的今天,社會知道一粒大腸瘜肉足以演變成致命的癌症,參加篩查則有助防患於未然。
馬會不做Me Too「剪綵」計劃
陳家亮指出,當年馬會撥款捐助計劃,五年之後又五年,一直支持下去。「馬會不做人有我有Me Too、只負責剪綵的計劃,而是真正想幫助社會。」
計劃發展至今,特區政府早前正式宣布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惠及過百萬名市民。
話到這裏,陳家亮分享一個「公開的秘密」。原來世界級的腸胃科專家一直備受腸道毛病困擾,只要一吃奶類製品,例如雪糕、咖啡加奶,他的腸道立時有「反應」,笑言「十分鐘內必定如火箭般衝去洗手間」;不禁苦笑道:「這就是能醫不自醫,偏偏我很喜歡吃雪糕……」
支持中大醫院 助夢想成真
馬會支持中文大學,多年來雙方合作無間,除了大腸癌教育計劃,馬會於2014年撥款13億港元支持興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是馬會在醫療衞生方面最大的單一捐款,也是歷來對中文大學的最大筆捐助。這間由中大全資擁有的非牟利及自負盈虧的教學醫院,今年初啟用。陳家亮形容,「沒有馬會這筆史無前例的龐大捐獻,這個夢想不會變真。」
中大醫院定位針對現行醫療體系的兩極化,期望走出第三條路。陳家亮解釋:「威爾斯親王醫院是醫管局轄下醫院,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但輪候時間太長;私家醫院卻不是人人負擔得起高昂收費,這兩個體系之間有很多中產市民,中大醫院正是希望從中走出一條路。如果這個模式成功,未來的醫療制度將可以三頭馬車前進。」
既然中大與馬會合作很具前瞻性,客席主持、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趁機請教,未來應從哪些方向,預視社會所需?
陳家亮「利益申報」,說當然希望馬會繼續推動腸道微生態研究發展,「我相信這方面是比基因圖譜更重要的領域,足以改變未來世界」。繼而,他點出人口老化問題,即在進入老人院之前,存在一個服務真空期。「當人慢慢變老,在需要醫療服務,甚至進入老人院之前的階段不應被忽視。」他補充,知道馬會目前也有投放資源,協助解決這個問題。
人口老化也帶來孤獨感。陳家亮相信藉由機械協助,或許是一個出路:「未來我們活到100歲都可能很平常,甚至會有120歲。當人這麼老,想去探望朋友會有困難,那時可能要借助機械人協助前往目的地;或者當身邊的朋友都離開得七七八八,一個人獨留世上如何是好?那時可能就需要(研發)星球大戰的金色機械人(C-3PO)時刻陪伴聊天,打發時間。」
後記:他和他的電影
陳家亮興趣很多,眾所周知的是教學、寫書;不常公開的,走進他的辦公室,答案就在眼前。
陳家亮的創科「樂園」,裝潢布置中西合體。中式木製書桌放了毛筆書法,配有中國式屏風;英倫風格大廳則掛滿外國電影海報,裝在畫框內,全都是經典電影作品。《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北非諜影》(Casablanca)、《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畢業生》(The Graduate)、《教父》(The Godfather)、《油脂》(Grease)、《90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人鬼情未了》(Ghost)、《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危險人物》(Pulp Fiction)、《標殺令》(Kill Bill)……即使你當年未有機會親身進入電影院觀看,今時今日也有很多機會經典重溫。
要他挑一齣最喜歡的,他細想一會,「勉為其難」選了《油脂》。主角尊特拉華達與奧莉花紐頓莊的舞姿,盛載的是陳家亮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情懷,「當年學足主角着衫和gel頭!」見海報都是外國電影,院長說他其實也愛看港產電影,「《秋天的童話》睇咗十幾次,對白全部都識背。」
大國手有點文青色彩,在陳家亮的社交網站,一篇篇院長醫生周記,記錄了醫學生涯的點滴,時而溫情,時而哀傷。雖然他謙稱:「同事問我究竟是在寫中文還是英文?」對於文字,他是深耕細作,「總結每天所見所聞,用簡單文字寫人寫情寫景,這是很好的溝通渠道。」
2018年,他推出著作《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邀請了當時的馬會董事、現任馬會主席陳南祿寫序。今日說起來,他有感遇見了高人:「一山還有一山高,以為自己見識多,但比你更高層次、見識更深遠的人,大有人在」。
訪問當天,陳家亮穿了一套筆挺西裝,襯了袋巾,髮型很細緻,型,可以靠後天打扮,凍齡卻不是人人學得來。問他養顏秘訣,他說「要多謝媽咪,我很像她,她80多歲,看起來像60多。」還有一個重點:向前看,永遠抱持希望;練成不被打敗,充滿朝氣。相由心生,這是院長的凍齡法則。
原刊於香港賽馬會刊物《駿步人生》第36期,本社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