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歷史的河床──日文版《明治維新的教導》序言

由筆者編寫的《明治維新的教導》日前在日本正式出版。這本書站在一個外國人的角度講述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歷史,並為應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國提供了一些參考。

隨着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愈來愈強。但是2010年以來,人們對於這個東方大國的走向開始迷茫起來。作為媒體人,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自己也倍感困惑。中國著名學者周有光先生(1933—1935年留學日本)的名言啟發了我,他說:「要站在世界看中國,不要站在中國看世界。」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也說過意思相近的話,「只懂得一個國家的人,他實際上什麼國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因此,我渴望有一個「站在世界看中國」的機會,至少有機會懂得另一個國家。

站在世界看中國

機會不期然而至。2016年夏天,我來到日本,開始了四個月訪問學者的時光。啟程之前,我就想通過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提供的這個難得機會,深入地了解這個國家,卻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可是,當站在慶應大學校園裏的福澤諭吉雕像前,回想這個人物波瀾壯闊的一生時,我突然意識到,應該從黑船事件開始我的旅程。哲人說過,了解一個國家,首先要從歷史開始。現實是一條河流,而歷史則是河床,儘管河面波浪起伏,但是河床卻相對固定。黑船事件是日本近代史的開端,其意義就像鴉片戰爭之於中國。如果說,日本的歷史就像漫長而緩慢的河流一樣,那麼黑船事件之後,日本歷史突然加速,激流澎湃,驚濤拍岸,譜寫了無數壯麗故事,也深刻地影響着當代。

於是,在訪學期間,我開始閱讀日本近代史,外出遊覽也有意去探尋近代日本的史蹟。沒有興會,就把那些可感之人、可述之事記錄下來。回國之後繼續了一年,完成了60篇文章。這些文章的歷史跨度,從1853年的黑船事件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整整60年時間。這不是巧合,而是我有意為之。不過,這些文章不是按年度選擇的,但所寫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我認為重要的。我想通過這些人物和事件,反映一個後發國家告別舊體制、走向現代國家的過程。

《明治維新的教導》封面(作者提供)
《明治維新的教導》封面(作者提供)

黑船事件之後

19世紀中葉以來,東亞各國都面臨同樣的歷史任務。在半個多世紀裏,中日兩國發生了諸多類似的歷史事件。例如,日本的黑船事件後有《日美親善條約》,中國的鴉片戰爭有《南京條約》;日本有明治維新,中國有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用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觀點來看,這些都是傳統文明國家在遭受新文明挑戰時做出的「應戰」。不過,日本走在了前面,而中國卻遠遠落後。時移勢易,隨着國力消長,兩個國家也開始發生碰撞,日本一度成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以日本為鏡,讓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從而對當代中國的曲折發展道路有了更多的理解,因為中國至今還在鴉片戰爭的歷史延長線上,建立一個現代化國家的任務仍未完成。

這本書能夠翻譯成日文,我感到非常高興,也有些忐忑不安。因為它是一次有趣的歷史之旅,我作為一個外國導遊,向日本讀者講述日本歷史,難免有「班門弄斧」之嫌。但是我想,一個外國導遊會注意到常人不太注意的「風景」,從而給大家一些新奇之感。對於我來說這也提供了一個向日本讀者請教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謹此為序。

馬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