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地做運動為了什麼?

如果孩子因運動而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建立起堅強意志、能與人合作無間、明白到身體力行的重要及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等等,這些一生受用的知識和品德才是最大的回報。

因疫情延期一年的奧運會終於順利完成,來自各國的運動員在這炎夏激發了不少香港市民要做運動的決心。運動可能是能醫百病的最有效良藥,可惜的是,要建立持久的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原因不外乎社會文化和個人因素。

勤有功,戲無益?

香港人素來強調工作優先,常對孩子灌輸「勤有功,戲無益」的概念。無論是成人或小孩每日均投放大量的時間在工作和學習上(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工作),其他的活動除非對工作和學業上有幫助,否則一定要讓路,這使運動對大部分成人和小孩來說,變得可有可無。

另一個忽視運動的因素是近年興起的「宅」風氣。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閒暇時總喜歡留在家中進行一些較為靜態的活動,如玩網上遊戲、網上聊天或收看網上的短片等等,而近兩年的疫情亦使很多人習慣了留在室內活動,大大減低了進行室外運動的機會。

此外,幼齡孩子往往要成人陪伴及啟發才能建立持續的運動習慣,如果家長們忙於工作,小孩子參與運動的機會就相對減少。筆者希望藉這篇文章提醒家長運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以及在啟發孩子建立運動習慣方面作出一些建議。

運動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一提到運動的好處,大家不期然就會想起它強身健體的功能。持續做運動一定可以改善個人的體質,但是運動的好處遠遠不止於此,這裏要探討運動對孩子成長的四項重要性:

1.認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

就如參與任何活動一樣,我們都可以在過程中瞭解到自己的興趣。如對某項運動有興趣的話,參與其中定會感到樂此不疲,希望一玩再玩。

此外,參與運動也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那裏,是體力、耐力、速度還是柔軟度和靈活性?不同類型的運動需要不同的能力,也有一些運動如三項鐵人是需要同時擁有三種不同體能和技巧,如果個人的能力和運動的項目能配合得宜的話,在參與時定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2.鍛鍊意志

不同運動的項目要求參與者不同程度的耐力和耐性。例如,跑步的長度有100米的短跑、40多公里的馬拉松及超過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等,需時由10多秒到好幾個小時;又不同的球類項目也有不同的局數,如乒乓球有5局,網球有3或5盤,每盤有13局,據說網球史上最長的一場比賽打了11小時;而三項鐵人賽一般需要在16小時內完成。

其實無論是長程還是短程,這些球賽或跑步的活動均需要個人意志才能完成,因此運動除了能強身健體外,更可以鍛鍊個人的意志。

3.學習合群

運動項目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參與的。跑步可以是一個人獨自跑,也可以是大夥兒一起跑。一些球類運動如乒乓球、羽毛球和網球,既有個人賽也有隊制賽。至於足球和籃球,都是隊制的活動,除了練習外,甚少以個人身份參與。

這說明很多運動項目其實是要求參與者與其他隊友一起緊密合作,以奪取佳績。因此,運動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訓練參與者的合群性,而這種與人合作的能力是現今社會必須具備的。

4.瞭解贏輸以外的意義

參與運動比賽和參與做運動是兩件不同的事。任何比賽都會有贏輸,不少運動員長期訓練的目標是希望能在比賽中贏得獎項。畢竟可以堪稱運動員的只是少數,大部分人做運動都不會以贏取獎項為目標,那麼他們又為了什麼而參與呢?

以我個人為例,我在2004-2014年裏曾多次參與本地及海外長長短短的跑步賽事,最短的是5公里,最長的有42公里。要順利完成每項賽事及避免受傷,持續的練習是必須的,因此可以用「年終無休」地練跑來形容那些日子。不少朋友問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練跑和比賽,你無論如何也不會贏得獎項」。

對於這個提問,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經寫過:「對於長期跑步的人來說,感到痛楚是無可避免,承受痛苦則是種選擇」(英文原文是: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選擇痛苦的原因有很多,但都可能超越了贏輸的目的。

以我個人來說,家母很年輕已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50多歲後多次中風,人生最後的十幾年都在病床上度過。看着她被病魔煎熬,我心裏十分難過,也讓我想到我可能有心血管病的「基因」,並意識到長期地做運動可以讓我避免重蹈母親的覆轍,走上患病之路。

當我做了母親之後,我更立定決心要有良好的健康,這樣才不會增加兒子們的負擔。100個人做運動可能有100個原因,但只要知道自己的原因,鎖定目標便可以承受長期的痛苦。

如何啟發兒童做運動

正如其他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們都應該培育孩子建立持續做運動的習慣,至於如何啟發和培育孩子對運動的興趣,筆者有以下的建議:

1.以身作則

筆者常常說,如果要孩子建立某些習慣,成年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在運動方面也是一樣。如果想孩子多做運動,家長自己也一定要參與其中,特別是開始的時候。

這對很多家長來說,無論是時間上或體能上,都是件不容易的事,但為了孩子(和自己)有良好的體魄和堅毅的品格,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因此,家長除了接送之外,更要身體力行,與孩子在運動上「共同進退」。

2.瞭解孩子的興趣

受着經驗和語言表達的限制,幼兒通常不能清晰地說出自己喜歡些什麼運動,家長除了從旁多加觀察外,也可以諮詢幼兒的幼稚園老師,以瞭解他們對那類型的活動有興趣。如在遊樂場觀看孩子喜歡流連於鞦韆、滑梯或是與其他小朋友追逐等,均可知曉孩子的興趣。

如果留意到幼兒喜歡碰觸球類,家長可以加以鼓勵他們從小型的球體(乒乓球、壁球和網球)開始,看看他們抓球的力度和技巧如何及對球類運動的興趣是否持久。

3.多元啟發

當瞭解到孩子對某類運動有初步興趣,家長可以協助孩子進一步接觸該運動。例如,在假期帶他們到這些運動的場所觀看其他人士進行這運動;也可以在家中與孩子一起觀看相關的電視節目或短片,以增加孩子對這運動的認識和多參考運動員的表現;更可以一起觀賞運動員的勵志故事,如「風之后」及「單車女神」的奮鬥故事等,均可以鼓勵孩子們持續的參與。

4.選取合適運動的考慮

除了興趣外,孩子的體質和性格也是選取運動類型時的重要考慮。孩子也許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性格特質不太瞭解,家長不妨在旁加以提醒,讓孩子更能按自己特質來選擇不同類型的運動。

此外,家長或許有很多經驗及明白孩子可能因為「三分鐘熱度」而浪費了可能是昂貴的運動裝備,因此在孩子表露了對某項運動的興趣後及在購買相關的裝備前,家長可以在這段時間與孩子多認識該項運動及多參詳是否真的喜歡和適合。

最後,家長不用太早定論孩子應該發展某項運動,因為孩子的年齡還小,其性格、體質及興趣仍會轉變,在小學之前還是讓孩子多接觸及認識不同類型的運動,不宜過早決定。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在投資了時間和金錢在某項運動後能有正面的回報,如孩子能入選校隊甚至區隊、在比賽中勝出而家傳戶曉、或以運動成就躋身名校甚至升讀大學等等。

然而,運動應該是一生一世的事業,有即時的回報固然可喜,但如果孩子因運動而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建立起堅強意志、能與人合作無間、明白到身體力行的重要及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等等,這些一生受用的知識和品德才是最大的回報。

丁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