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武昌全城光復,革命黨人宣布成立第一個革命政權—湖北軍政府。在咨議局會商大計,作出一些重要決議:一、湖北革命領導機關定名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設於咨議局;二、稱中國為中華民國;三、以本年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四、都督暫用黎元洪名義,布告地方及通電全國;五、革命軍旗為九角十八星旗等。
——《辛亥日誌》1911年10月11日
下圖示日本兩連海軍持槍整齊操入漢口法租界使館區。
請求外國援助——今天,清總督照會總領事,說他不能保證漢口租界的安全,要求外國兵艦支援,以阻止叛軍渡江。英國艦隊總司令將向漢口提供一切援助。……日本人堅信革命將被撲滅,但現在很是焦急,因為沒有接到武昌武備學堂日本教習的任何消息。
——《泰晤士報》1911年10月12日發
圖示漢口法租界內法國海軍在使館門外布置輕機槍。
圖示法國海軍炮兵隊在漢口使館區內展示新式加農炮,守衛法租界主要據點。
革命軍以中華民國軍政府名義,照會領事團,以保護租界自任,要求外人不加干涉。各領事電告各政府俱贊成。
——1911年《東方雜志》第八卷第九號《中國大事記》
圖示俄國士兵沙包佈防,並全副武裝戒備。
1911年10月18日,革命軍駐漢口各領事發會街布告。布告曰:
駐漢英、俄、法、德、日領事為布告嚴守中立事:現值中國政府與中國民軍互起戰爭。查國際公法,無論何國政府,其駐在該國之外國人,無干涉權。應嚴守中立。……並照租界規則,不得擼攜帶軍械之武裝人員在租界內發行,及在租界內儲匿各式軍械及炸藥等事。……
——《湖北軍政府文獻資料匯編》,《辛亥武昌首義史》第五章
1911年10月14日。湖北革命軍政府發出募兵告示,曰:
凡往日俱有軍事閱歷、軍人資格或留學東西各國者,均可即時親來編練處報名,聽候依次查驗,以便編列入伍,按給軍餉,一切優待,自與滿政府刻待漢族軍民大異。
規定能募得三、四十人者任排長,百人上下者任隊長。
——《中華民國公報》1911年10月
圖示整裝出發的革命軍,運往各主要據點佈防。
誰是革命軍領袖?
武昌起義次日,革命黨人邀請各派人士舉行會議,商議成立湖北軍政府。當時,革命派領袖孫中山遠在國外,黃興、宋教仁等同盟會骨幹成員也遠在香港或上海,在這種情況下,第21混成協協統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實際上,黎元洪在武昌起義的當晚是被革命黨人搜出,用槍逼上都督席位的,他自己本來是不贊成革命的,然而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黎元洪逐漸改變了原先的態度,同意出任都督,負實際責任。作為革命黨人,他們推舉黎元洪的目的則是想利用他的威望以號召天下,消除清軍中下級軍官對革命的疑慮,爭取列強的中立和對革命軍的承認。
——節錄自三鑒齋作品《民國百年系列》之(三) 共和新生(3)辛亥革命
漢口江岸火車站是革命軍和清北洋軍必爭的軍事據點。圖示早上10時42分,首先趕到火車站部署的革命軍騎兵隊。
清軍咨府相信,他們將很快鎮壓叛亂,聲明漢口火車站仍在清軍的控制之下。
——《泰晤士報》1911年10月17日隨後報道
圖示各營的革命軍亦趕到其他火車站巡邏防禦。革命軍正在通往漢口主要的鐵路上增防,準備迎擊自河南和保定進攻的清北洋軍。
圖示革命軍巡邏鐵路沿線。
湖北北段的鐵路被北洋軍中已加入革命黨一協的部隊所管治,清陸軍大臣蔭昌統軍兩鎮北洋軍部部隊停止前進。
——《泰晤士報》1911年10月13日
圖示在武漢江邊巡游的炮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時,清廷有「楚豫」 號巡洋艦 、「建威」 號驅逐艦、「湖鷹」 和「湖隼」 號魚雷快艇等艦泊駐武漢。但全部按兵不動。不久,武漢江面的軍艦,在海軍統制(總司令)薩鎮冰前往上海後,紛紛易幟。
圖示在江上的「楚豫」 號和「湖鷹」 號戰艦。艦上官兵只是觀望,沒有行動。
圖示清北洋軍騎兵隊在進軍漢口的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