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地醫生須爭取公營醫生諒解

政府輸入外地專科醫生的政策完全正確,也必須堅決推行。但在執行過程中,政府應該以最大的耐性和包容去獲取公營醫生的諒解。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以立法方式,容許非本地培訓的醫生來港執業。這項計劃有3個重點:一、申請人只限於香港永久性居民;二、申請人須在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已在當地取得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三,申請人須獲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衛生署/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並在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後工作5年(期間工作欠佳可被解僱),約滿後便能取得正式本地醫生註冊資格及自由執業。

筆者多年來倡議香港輸入外地專科醫生,藉此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不足,令病人長期受苦的問題。見到政府終於下定決心踏出這一步,我當然拍掌支持。事實上,政府的建議與我3年前提出的方案大同小異。

林鄭月娥強調,這次政府的決心很大,「不會跪低」。後來,在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的相關會議上,除了醫學界議員陳沛然反對輸入醫生建議外,建制派議員一致贊成,不少議員更認為應該把門檻降低,包括取消申請人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限制。

政府應積極回應公營醫生疑慮

我認為,政府現時的首要工作是爭取本地醫生,尤其是在醫管局工作的專科醫生的支持。至於申請來港的醫生不限於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建議,我認為這只會引起大多醫生以至不少市民的強烈反彈,絕對是幫倒忙。重點是,與部分私家專科醫生不想有新競爭者影響他們的豐厚收入不同,現職公營醫生對輸入外地醫生會否影響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引以為傲的一流醫療水平,以及他們本身的晉升機會,是合理合情的疑慮,需要有關方面積極回應。

為了確保醫療水平不會因輸入非本地培訓的醫生而受影響,政府建議成立一個包括業界代表的委員會,負責決定認可的醫學院名單。除了確保評審機構嚴謹及公開透明外,政府不妨考慮委任一兩名在醫管局任職的專科醫生代表為成員,藉此增強前線人員的信心。同時,醫管局應公開承諾,在公營醫院任職的輸入醫生,不會影響現職醫生的晉升機會。事實上,這批輸入醫生應該限於填補現時個別專科的醫生長期不夠人手的空缺。

政府輸入外地專科醫生的政策完全正確,也必須堅決推行。但在執行過程中,政府應該以最大的耐性和包容去獲取公營醫生的諒解。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