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上周變相盈警,基於蘋果產業鏈牽涉甚廣,觀乎近日區內、尤其是北亞地區的經濟數據,幾乎注定經濟向下尋底未完。目前對於亞太區來說,最有趣情況在於可能出現兩極表現;北亞區因為高科技訂單問題而走弱、惟東南亞為首的新興市場,卻受惠來自中國生產線的轉移,形成了一好、一壞!
蘋果及近日區內表現是兩個依賴走向盡頭的必然結果。新科技行業訂單一面倒馬首是瞻於蘋果及智能手機,而生產線卻一面倒依靠中國。於是現在對投資者及持份者來說,既要重新適應產品結構轉移,亦要解決生產線轉移的執行與操作,機遇之前,某程度上亦構成了一定干擾。
蘋果下調收入預測,按各大機構估算,變相等同iPhone近月出貨量減少達400萬至800萬部。蘋果歸咎經濟表現,尤其是中國,但明顯逃避更核心問題,就是純粹中國需求問題,抑或是蘋果手機本身吸引力減弱?掉轉問,假若中國市場需求如此不濟,中國品牌市佔率及付運為什麼未見有太大影響?蘋果是否太低估中國市場之餘,本身亦存在過分高估自己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吧!
產品周期有其盡頭,智能手機亦不例外,而且肯定不限於iPhone本身。幾年前,智能手機功能部分的確創新及便利兼備,對用戶是驚喜。到現在,有多少新功能是多此一舉,好由用家作決定,但坦白說,不論是雙鏡、三鏡或四鏡頭,至少中間產生的額外效益或者與付出的金錢不成正比了!
熱潮推高估值 有難自須攬炒
科技是進步,但進步過程有快亦有慢,有時懷疑整個行業周期起跌定律早已成形,只不過是涉及的相關股票,因為曾經有過風光一時的表現,讓市場存在的必要預期,將一個行業周期的自然趨勢,誇大了及增加了噪音程度。坦白說,除非智能產品設計師有很多秘密法寶尚未使出,否則由現在到5G,可能是一個後熱潮過渡的寂寞期。
蘋果背後有無數產業鏈,製造了繁榮,現在卻帶來了憂慮。因為蘋果,工業股估值被科技股化;亦因為蘋果,具備極多水份的估值,熱鬧過後要打回原形。美國強項或未可取代的影響力,不在於其國力,還包括旗下企業好與壞帶出來的威力;有福未必可以公平共享,有難卻是必然攬炒,之前的運動品牌如是,電腦品牌亦一樣,這是美國未可取代的軟實力背後的尖刀。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