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晚年應該珍惜的世代關係

到了晚年,最大的恐懼是被逼從負責任的成年人變成仰賴他人幫助的人。

家庭是文化的縮影,世代關係對於生活有着強大的影響。在理想的情況下,老年人從家庭及家庭中的角色獲得支援、關心、尊重、地位與使命感,反過來,他們提供家庭文化意義、安定力量和歷史延續。祖孫之間的互動常常是玩耍、互相關愛、交流知識,孫兒尊重祖輩,祖輩疼愛孫兒。如果我們關愛孩子,孩子又看到我們關愛我們的父母,他們也許也會關愛我們。

到了晚年,最大的恐懼是被逼從負責任的成年人變成仰賴他人幫助的人。依賴讓我們受他人擺布,感到不安。許多老年人不信任中年人,這或許是知道他人和自己之間可能存有虛偽、不真誠與雙重標準。例如,我見過一些老年人輕描淡寫或否認生病,為的是阻止家人一有機會就把他送去安養中心(雖然他們未必有這種想法)。這種緊張關係不只限於年邁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婦互相關心支持,但是對於未來還是會感到焦慮和不確定,雙方都承擔着雙倍的壓力。

重建與孩子的關係

有一句波斯諺語說:「孩子是通往天堂的橋樑。」老年人的情感平衡往往取決於同子女的關係。年老後,我們必須重建改造與孩子(如今成年了)的關係,在這件事的成功與否會決定他們對我們感到喜愛、矛盾還是敵意。有的子女可能永遠無法克服年少時對於父母的怨懟,當父母的如果十分在意自己依賴子女,把自己視為負擔,或是要求過高、疑心太重,都可能加劇這種情感衝擊。

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親子關係的刻板印象,那些誇張諷刺的描繪往往帶有錯誤或過時的假想,不過了解它們、清楚它們與自己的生活相仿之處也有用處。例如,父子經常被描繪成水火不容,互相爭奪權力或統治地位,父女間關係往往比較溫柔。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得出一個結論:「對一個老去的父親,沒有什麼比女兒更寶貝的了。」母女關係在青春期偶爾會陷入服從與叛逆之間的掙扎,美國作家博貝克(Erma Bombeck)幽默地提出一個觀點:「我的母親不會承認,不過我老是讓她失望,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永遠不會原諒自己生下了一個不肯把鋁箔紙洗乾淨再利用的女兒。」

世代之間的關愛

世代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可是世代關係也是愛與支持的重要來源,這些互動對人人都很重要。有一句話我認為是米德說的(不過我找不到出處):「老人能教年輕人,變老沒關係;年輕人也可以教老年人,死亡也沒什麼大不了。」與孫兒互動也許能給老年人帶來最溫暖、最幸福的感受,引用已故專欄作家范布倫(Abigail van Buren)的話,「我不是會隨身攜帶照片的奶奶──但是我那幾個孫子──恰好是美國大陸最漂亮、最聰明、最彬彬有禮的孩子──在加拿大和維爾京群島也一樣。」

有開放與互相尊重的溝通管道時,為人祖父母可以給人帶來很大的安慰,祖孫可以公正慷慨給予對方關愛,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沒有權利,也沒有重大責任,也往往不像父母和子女之間有那麼多的情感包袱。今日老年人能與許多人情感交流,一生得以持續與他人建立深厚且豐富的關係,在許多情況中,科技提供了各種形式的即時通信,即使我們身在遙遠的地方,心理和情感的親近也可以繼續支持豐富這些彌足珍貴的世代關係。

新書介紹

書名:《老的藝術:高齡醫學權威的身心抗老祕方》(The Art and Science of Aging Well: A Physician’s Guide to a Healthy Body, Mind, and Spirit

作者:馬克·威廉斯(Mark E. Williams)

譯者:呂玉嬋

出版商: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