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校長之路

為帶引學校,原本天生柔弱,害怕改變,怕人事怕衝突,寧願做追隨者的我,每一天都要帶領同工完善教學及推動學校發展,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結合了多年裝備的教育理論及累積的豐富教學與行政管理經驗。

最近和參加教育大學「心意相通計劃」的同學分享如何踏上校長的路。

其實當初投身教育界只是誤打誤撞,中五畢業時寄出40封求職信,只有兩封有回覆,一封是保良局幼稚園請幼師,一封是私立柏雨女子中學請初中老師,結果只有中學聘請我,負責教初中英文和世界歴史。

中五程度的我入世未深,學識粗淺,擔任初中老師實在能力有限,極其需要進修學習。翌年我考入羅富國教育學院三年制課程,首兩年並不投入,只非常享受沙宣道宿舍的生活,但第三年遇到個人導師(Personal Tutor)陳培佳博士,同學背後戲稱「口水佬」,他常常分享教育理念文章,啟發我開始深入思考教師這工作的意義,也記得當時教社會科(Social Studies)那位教學非常嚴謹十分有氣魄的舍監Warden Ng提醒我們不是人人可以成為一位有霸氣如他的老師,大家要自己找出自己的教學風格,他的話也引領我思考自己想成為一位怎樣的老師。

畢業後獲一小學聘請教上午校中文、英文、聖經及體育。最初擔任小一班主任,發現原來管理課堂秩序那麼難,當年的學生約我重聚時常戲說當年的洪先生在課堂中給小豆丁氣得哭了。

後來也常做五、六年級班主任,我發現無論如何努力,自己的課堂管理能力和學生的成績都不及鄰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郭麗星老師那一班高,深深感受到教學經驗多麼重要,自己的教學及管理課堂能力實在稚嫩,時間管理、組織力、決斷力完全就是個人成熟度和性格的反映,唯有天天留校備課及批改習作至黃昏,放學後也常去進修各課程以增進自己知識以改善教學。其中最樂在其中的是一星期上四晚的城市理工公共管理高級文憑課程(Public Administration ),在課程中學到如何做行動研究,認識到管理公共機構的理論,印象最深刻是兩位正攻讀大律師課程的兼職講師經常和我們討論公共管理哲學至深夜11時,同學老師都捨不得離去。當時有一同學也是小學老師,年紀輕輕已是學校的主任,其他同學常常問我為何不申請由一個文憑老師(CM)晉升為負責多一些行政工作的主任級(AM)老師,總回說沒有興趣,其實只因眼光短淺,膽量不足,認為行政工作牽涉的人事太複雜,自己不會應付得來,但課程內容已開始促使我時常思考管理一所學校的理念。

前往倫敦大學攻讀教育學士學位課程

教書七年後我才終於找到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和課室管理能力開始得心應手,常常得到家長讚賞,也得學生愛戴,這時候受一位曾前赴英國留學後來去了澳門東亞大學教學的同事黃素珍影響,我也決定放下教學工作前往英國倫敦大學攻讀教育學士學位課程,修讀英文教與學(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教育管理(Education Management)及小學課程(Curriculum Studies of Primary School),大學課程實用又具啟發性,令我大開眼界,期間看了許多論述教育管理和改革的作者如克爾‧富倫(Michael Fullan)的書籍,亦開始下定回香港後申請升遷準備參與學校行政工作的決心。

回港後轉去另一小學任教,也是教中文、英文、聖經及體育,後來更任教普通話,也慢慢成功申請為助理學位老師(APSM)及後來的學位老師(PSM),除了教學也開始擔任行政工作,被校長指派為英文科主席發展英文科,同時也負責聯繫中小學交流、統籌家教會活動,協助訓輔工作、出版校訊及推動環保等工作,這時候不單自己教學要做得好,也要推動組員合作,就在許許多多跌跌撞撞中我急速成長了,在失敗及成功經驗中認識自己及明白許多人事,也有其中一年爭取借調到教育局英文組學習如何推動小學英文課程,加深自己對課程發展的認識,那時候教育局開始推動校長認證,我決定報讀校長擬任課程考取校長資歷,也天天思考如何促進學校效能,努力在學識和眼界上裝備自己將來成為校長。

可幸後來有機會受聘於另一小學擔任副校長,可以參與更多學校管理工作,也有機會到中文大學進修學校改善及領導文學碩士課程(The Master of Arts Programme i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Leadership),跟隨汪雅量教授 (Professor Alan Walker)等名師學習,結合教學經驗和管理理論,課程實際充實,自己吸收得更多更快,獲益匪淺。

樹木成蔭的工作

之後也參加中文大學擬任校長課程前的性格分析(Needs Analysis),分析結果竟說我不合適做校長,因為報告看出我我抗拒改革,害怕改變,其實這正是真我,但幸運地最終順利完成校長認證,後來更受聘沙田崇真學校做校長。

為帶引學校,原本天生柔弱,害怕改變,怕人事怕衝突,寧願做追隨者的我,每一天都要帶領同工完善教學及推動學校發展,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結合了多年裝備的教育理論及累積的豐富教學與行政管理經驗。我引領學校進行種種課程及行政改革,得家長讚賞學校充滿生氣,收生數字短時期內就變得非常理想,學校口碑好,受坊眾歡迎。學生及家長喜歡學校,同學也有禮好學,家校老師校長關係和諧,我自己也因為校長的工作而急速成長,被陶造為不怕變革,積極面對人事,充滿教育理想的人。

雖然無心插柳地走進教育界,但這是我最感滿足可謂樹木成蔭的工作,是一種能改變人心又促使自己不斷進步的工作,我自己因這校長位置大大進步了。

當初立願學生、家長老師因我這校長會更得幸福。我相信道德領導及啟發潛能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雖沒有參加IE計劃,但學校透過5P的概念,即人物(People)、地方(Places)、政策(Policies)、課程(Programs)及過程(Processes)的配合,全面及提升教育素質,積極強化學生的自尊和自信,讓學生們品學並進,我努力記著每一個學生的名字,幫助同學找出自己亮點,發揮無盡潛能,發光發熱。

我尊重信任教職員,愛護學生,歡迎家長和我們同工,同心協力教育小孩。學校受坊眾歡迎,得家長口碑愛戴,致力成為重視教學和用心啟發學生的學校,着意培養同學信心和興趣,希望同學從小喜歡閲讀和運動,成為能自學,懂管理時間,肯動腦筋,體魄好,心理素質高,富團隊精神,不怕失敗,勇於接受挑戰又快樂自信的人,我們運用有趣具挑戰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同學兩文三語溝通能力,希望同學成為大方主動,善於觀察和溝通,樂意接觸多元文化,歡喜走出課室及走出香港,成長為好學,自得其樂,積極正向,愛主、愛己和愛人的人。

成為實踐反思者

教學多年,我看到經驗的可貴,看到經驗結合理論須常常反思成為實踐反思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重要,正如學者熊川武(1999,頁3)說:「不斷探索和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此外,「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實踐」的目的,亦是解決教育工作的問題和促進教育工作的成效。」

老師必須和學生一樣好學,不斷學習,如果是一個喜歡學習的人,又喜歡小孩和年輕人,一定會喜歡教學工作,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裝備自己,而學習是從錯誤中不斷反思接受衝撃而產生的,只要有理念,不斷進修及累積經驗,勇於走出安舒區,不斷改變自己,一定會成為帶給學生幸福的教育工作者,而當中最重要有熱情又愛學生,才能永不失望,不屈不撓,一直向前。

而環境是最好的導師,上帝給予我位份在學校中擔任校長,我已由一位懦弱、愛哭、怕面對人和事、趨向保守、不喜歡改變的老師蛻變成為主動積極接觸家長、學生和老師,善用各種各樣方法推動改革,點點滴滴鼓勵同工向前進步的校長。

參考資料:

熊川武(1999)。《反思性教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Schon, D.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London: Temple smith.

洪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