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博士 笑看生死

佛法的意義都是在考驗你,在死亡的時候能否從容地面對,自由選擇你要去的地方、留在六道還是脫離六道。佛法的緣起就是從死亡開始,以死亡作為鞭策你的力量。

星雲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教強調悲智合一,當你擁有智慧,依教奉行,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出路。

趙越教授,2002年開始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EMBA課程,多年來獲獎無數,深受學生愛戴,他把成功歸功於學佛與修行。校園內不方便講佛學,他就從生死智慧着手,發願在有生之年,能跟十萬人面對面談生死,讓世界更美好。「一個企業家,如果要把公司做好,一定要懂得面對生死。」2017年5月,他為《温暖人間》讀者主辦一場講座,令有緣人學會管理知識,了悟生死。

定居香港前,趙越博士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968年在成都出生,5歲到了北京讀書,之後於天津大學和天津醫學院,念的是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後為了尋求理想與信仰遠赴加拿大念了經濟學的哲學博士,畢業後在美國矽谷工作數載,走遍半個地球後,他相信香港會是其終老的地方。

「我願意在香港待一輩子,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是個難得的福地,從佛法角度來說,很多高僧大德也會來這裏講學。而且科大是個很美好的世外桃源。」2002年來港後,他就一直和太太,以及兩個女兒住在科大的教職員宿舍。不覺得香港的地方狹小嗎?「心寬了,地方多大沒什麼關係。」學佛後,看事情也不一樣了。

趙越教授家中有一個小佛堂,每天早上,他都會在裏邊做禮拜,先頂禮,然後就供水、供香,再做早課和禪修。他們家有四套坐墊,每朝早太太和女兒也會跟他一起打坐,如此的親子活動,果然有益身心。「我覺得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對孩子們一輩子都會很有益處!大乘佛教是利益眾生,如果作為在家人獨自修行連家人也利益不了,是很失敗的修行者。」

僧人解惑覓得天命

訪問前,趙越教授剛獲得科大EMBA年度最佳教授三連冠。他告知,教學將是其終身職業,手捧着這三個獎座,他顯得有點感觸……原來,踏上教學之路,背後竟是由一滴眼淚開始。

一直以來,在外人眼中,趙越博士都是一個「成功」的人,讀書聰明,出來社會工作後,即使是全新的領域,很多時一下子就做到最高位,例如在美國矽谷曾擔任兩家高科技公司的高級主管;又曾創辦高科技公司,為世界各地多家機構擔任商業顧問,但是,當時財富和職位並沒有給他帶來他本以為會隨之而來的快樂。「這些世間的事情很快就沒有挑戰性了,回首往事,我幾乎每隔五年便會投身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從醫學、工程、銷售、經濟、生物技術、資訊技術……重新打找拚,不斷在挑戰自己」。

工作之外也是不斷挑戰自己,喜歡攝影的他已經足迹踏遍七個大洲,背着大大的行囊和佔行囊一大部分的專業負片走遍了幾十個國家,很早在矽谷就有駕駛帆船的執照,來到香港後一直計劃環球航行,也曾經計劃爬過珠穆朗瑪峰……「我相信每個人來到這人世間,一定是有使命需要完成的,但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因為一直沒有碰到明師的指點,自己覺得一直還未找到生命的方向。」他熱愛旅行,也接觸過不同的宗教,但對於生命的迷思、死亡的思考、信仰的依歸、人生的意義等等,依然滿腦子問號,所以他一直在尋找……

恆河邊上高僧指引

2003年,他伴隨父母到西藏旅遊,當地人的快樂和對死亡的態度令他非常震撼。「本來死人是件很悲痛的事情,但他們就好像慶祝一樣,我去過很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快樂程度有這麼高。快樂怎麼來?因為他們中間絕大部分有佛教信仰,而且他們的信仰解決了終極的死亡問題。」那次旅行是個對佛法認真感興趣的開端,之後他跑到印度,打算尋找快樂和佛法的源頭。在恆河邊上,他遇到一位出家人,這位和尚改變了趙越博士往後的人生。「我覺得他是一個特別厲害的高人,那是我第一次碰見的高僧,特別震撼的一個經歷。

以前我還一直沒有找到這輩子到底要幹什麼來的,所以幾乎每五年就換一個行當,02年來到香港後我有兩個還不太確定的身份,一是在商學院做老師給EMBA和高管上課,另外是收入高很多的課後諮詢。老和尚見了我就問:『你在找什麼?』,我說:『我好像是在找快樂或者是佛法』,他把我的手抓過去,放在他的膝蓋上,眼淚就流下來了,他說『好久沒有人來找這個東西了』,我覺得他就好像等着我一樣!」但是心中依然有個小小的聲音,仍然不確定這個一見我就流淚的和尚是不是頭腦有問題。

 

「可是接着後面句話對我來說,馬上打消了我的所有疑慮,甚至是不可思議的當下折服。他握着我的手,眼淚還沒流乾,他說了一句話:『你現在是老師對吧?』,我很震驚,我什麼也沒對他說,只是說來找快樂……然後他說:『我送你四個字,你就可以找到快樂和佛法。』他拉着我的手,看着我的眼睛,等一會兒,等我從震驚到折服,到完全的安靜下來後,跟我一字一頓的說『好好教書』。」此時,趙越教授哽咽了,接着雙眼通紅,眼淚緩緩地流下來。我不敢打擾他,彼此靜默了數秒,他擦乾眼淚後,又憶起那位老和尚。「那一瞬間我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麼,我知道我為什麼走過了這麼多的彎路,其實所有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點,一下子連成了線,從此教書不再是我的職業,教書從此變成了我一輩子的使命。從此之後,我的快樂就安定在一點上,就是全身心的好好教書。」

一句「好好教書」除了令趙越找到人生方向,也為他開展了與佛教的深厚緣分。自此,他很有興趣深入了解佛學,大量閱讀之後,他發現最具挑戰性的就是《金剛經》,於是自信滿滿的自學了五年,而發現完全不得其門!從而體會到在學佛路上,師父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於是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尋找師父的過程。而真正找到指導他修行的師父從而開始修行之後,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豁然領悟的《心經》,回過頭來,也看懂了《金剛經》!居然發現讀了25年而不能完全領悟的《道德經》也可以從容的讀懂了!才發現「原來佛法絕不是知識,而佛法的智慧是靠師父幫你開通的。智慧開啟之後才發現,之前從哲學各個宗教都找不到滿意答案的問題,在佛法裏全都找到通融的答案。我從哪裏來?往哪裏去?人生意義是什麼?……修行後才發現,佛法的意義都是在考驗你,在死亡的時候能否從容地面對,自由選擇你要去的地方、留在六道還是脫離六道。佛法的緣起就是從死亡開始,以死亡作為鞭策你的力量。」

閉關修行調伏內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世界不同地方,他也有緣遇到幾位對他影響深遠的師父。從印度回來苦苦尋找師父的第五個年頭,他在北京「偶」遇到一位攝影作品令他完全折服的師父,二人非常投契,師父馬上推掉了第二天所有的安排,帶趙越博士到其道場皈依三寶,並受五戒。沒多久,下一個師父又出現了,指導其閉關修菩提心,受菩薩戒,開始修空性……就這樣,一個接着一個,帶領着他開始修行、閉關,道心愈來愈堅固。「法界裏面師父都是一體的,他們都是在你根器的不同階段來點化你,我跟很多師父都很有緣分。」不過找到師父真是需要極大的福報,剛開始在尋找師父的路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很失望,覺得找遍名山大川,都找不到好師父,「其實是我自己福報不夠,所以遇到的都覺得不好;福報夠的話,遇到的都是佛,都是大成就者。」

從2008年開始很多年,每年都會去了無人跡的山中去閉關。在寧靜致遠的高山上,按照師父的指引,一步一步的接近心性,接近本來面目,觀照自性。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晚上十一時許睡覺,當中打坐佔去大部分時間,對他而言,這樣的感覺就是「回家了」!「這是我一年之中最盼望的時間!真正的修行應該是這樣的。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覺得修行不需要形式和約束,只要多做些好事,在事上在工作上修就可以,其實如果你不知道修行的境界和目標是什麼,生活中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會強化你生生世世的習氣,把你往下拉,只有通過修行達到了那地方後,才知道生活中所有的貪嗔癡、障礙都可以是修行的好時刻,可以把心轉過來。」

訪問當天,其中一個很有趣的發現就是,他家中有一個供練習打拳用的「沙包」,外型很趣緻,筆者於是邀請他示範一下,他二話不說就打起拳來,有板有眼。「學佛前常常需要發洩情緒,就是打這個(沙包)!現在這個是教女兒們防身的了!」他哈哈大笑。「我練過太極、拳擊、中國功夫……打架都是很厲害的,我以前脾氣很大,但是當老師脾氣不能大,課堂上不容許你發脾氣的,只好課後對着沙包出氣。」他坦承,佛法令他明白了慈悲與智慧,內心也柔和了不少,他笑言這點太太應該受惠最深。「太太是柏克萊博士畢業的,是商學院教授。邏輯性很強,剛開始我試圖向她介紹佛法,經常是舌槍唇戰,難分勝負。後來索性不再說服,而是自己精進用功修行,她慢慢發現我的脾氣都沒有了,架也吵不起來,很多時我都會說『我錯了』、『都是我不好』、『謝謝你』。慢慢的用身心的調柔,用愛影響了太太,她開始對佛法的功效感興趣,後來開始修行。作為大乘佛法的在家居士,師父最關心的還是我的慈悲心,不斷提醒我要發大悲心,不要只是想到利益你的學生,而是要發心利益到盡虛空中無量無邊的眾生。」

EMBA的課堂上,坐滿各色各樣的學生:有企業家、政府高官、帶着警衛員的將軍、也有道士、出家人……能夠連續幾年得到「Professor of the year」(年度最佳教授)並非易事,可見大家對他的教學評價甚高。但是他認為,沒有佛法,也就沒有今天的一點點成就和大家的認可。問到有沒有獲得這樣成就的秘訣:「教書和做所有事是一樣的要帶着很多愛,要愛學生,愛你教的東西;帶着熱情,而且要有智慧,又高於教授知識的目標和境界,是通過教授知識試圖帶學生到人生高處。」若把世上的知識分門別類,先是科學、再到哲學、繼而宗教、再到佛學,「佛學是最高的境界,如果把佛學跟管理知識結合起來,有不可思議的作用!我發了一個願,希望早日明心見性,利益眾生,上我的課,就是給大家一個開悟的契機。我一個人可以上好幾門EMBA課,被在好幾個國內頂尖的EMBA邀請任教,並且在哪裏課程幾乎都是排數一數二的,這是佛法的力量和智慧,給我愛心、慈悲心,是佛菩薩在加持。佛法讓修行人可以一世擺脫輪迴,一世成就都可以了,何況世上其他小事情?」

「利他教授」暢談生死

目前,除了在科大任教外,趙越教授投放最多時間的就是於2014年由他的EMBA學生為他創立的東方智慧商研院,在國內外教授企業家管理知識,而且每月也會在內地舉辦免費的公益課,以企業家及其家人為對象,跟他們分享面對生死的智慧,從佛學和科學的角度去認識死亡,放下對死亡的恐懼。「給企業家講佛法是我這輩子的使命,如果企業家有智慧的話,他們就會有道德有底線的經營、會利他,會為高管員工和社會做一些榜樣出來,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好。」趙越教授的課一直很受企業家歡迎,為什麼管理知識會跟生死有關係?「我教的所有管理課程最終都會上升到哲學層面,而大部分企業也是面對死亡的問題,會面對哲學的三個終極問題。比如我教創新課程,其實都是講生死──講向死而生的修煉。我們一般人,面對死亡總想迴避。因為迴避,所以恐懼;因為迴避,所以更重視這一輩子的東西,要賺錢、買大房子、買豪車。香港也是這樣,人們很忙,很浮躁,似乎都是在追求快樂,但是確感覺離開快樂愈來愈遠,中國內地更是要命。可能這輩子我不能改變大家的信仰,但只要讓大家把生死搞明白,要知道死了以後是有靈魂存在的,要為我們的靈魂負責任,這個人一定有改變的,這個社會也會變得更和諧」!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趙越教授相信願大力大,此刻,做就對了。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趙越教授相信願大力大,此刻,做就對了。

除了生死智慧,趙越教授還會在所有的營銷、創新、領導力課程裏面講佛教的自利利他、自他交換,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利他教授」。「我把佛法歸納為管理和信仰中的利他主義,這幾乎可以解決我所有遇過的企業家和社會問題。很多人以為利他跟利己是矛盾的,其實是偏頗,最有智慧的利己就是利他。我希望令中國和世界的企業家都可以向前走、向上走。最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是利他!如果非要設想一下我死後,大家記得有一個『利他教授』存在過,我就死而無憾了。」他望向露台外面那廣闊的大海,沉思了好一會兒。「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趙越教授相信願大力大,此刻,做就對了。

作為修行人,我期待着死亡的到來

發願向人講生死智慧,那麼趙越博士又是如何看待死亡呢?會感到恐懼嗎?聽到我這個問題,他輕輕一笑,回答得很從容。「何止沒有恐懼,死亡是一件我一直快樂地準備着、盼望着的事情。我閉關時候見到的修行人們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精進修行,熱切的等待着死亡的到來,因為對他們來說,死亡是最好的禮物,展現你的修行,而且是成就的機會。但我希望活得久一點,因為我發願,讓更多人來了解死亡。」

「對於死亡沒有恐懼不是來自我的修行有多好,而是我對佛法很有信心,而且對我的師父很有信心,知道師父、佛菩薩不會離棄我。而且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持守戒律、遵守教法、盡力修行。對我來說,死亡是一個期末考試,對於一個還算用功的學生來說更是結業典禮,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過了這一關就該升級了」。這份體會,修行人自有共鳴。

趙越博士簡介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經濟學哲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擁有十多年豐富的高層管理人員及EMBA課程教學經驗,並長期為世界各地多家營利及非營利機構擔任顧問、商業顧問和高層管理培訓負責人。教學經驗包括香港科技大學EMBA課程,李嘉誠先生的長江商學院、北大光華、西安交通大學、浙大、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與中山大學合辦的國際iMBA課程。

曾獲獎項包括:2011-2013連續三年度的香港科技大學「年度最佳教授」、2005年度香港科技大學弗蘭克林最佳教學獎、2004年度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頒授教學優異獎及弗蘭克林最佳教學獎第二名、2002-2003年度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頒授教學優異獎。

原文出自佛教雙週刊《溫暖人間》2017年第460期,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