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佳:政府藥石亂投 無助解決青年問題

趙永佳認為,如果青年運動的訴求,其實主要並不是物質性的期望,而是社會公義、政制民主的話,那麼政府這些物質回應只能是「斷錯症、開錯藥」,亦因此社運青年現在都自認是廢青,正是要表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每次香港社會運動爆發時,坊間都有不少流行解釋,為何青年人會成為社運的先鋒。香港教育大學教授趙永佳早前在《明報》撰文,題為〈青年問題真的那麼難懂嗎〉。他認為,如果青年的訴求,主要不是工作、學位、居所,而是公義、自由和民主,那麼一直以來,政府所做的工作當然不會有效。如果通識科也不是青年轉向的元兇,那麼繼續糾纏廢除通識科,亦不會是解決青年問題的靈丹妙藥。

通識科令年輕人更關注社會事務

每次大型青年運動出現,建制派一端都會提出一些「有趣」解釋,例如年輕人變得激進源於通識科。2012年「三三四」教改之下,首屆高中文憑試後的暑假,還未放榜就出現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準備獨立成科,引起大規模反國教行動。政府總部的萬人集會,將之前由高中生牽頭成立的學民思潮推到了暴風眼之中。學民思潮發言人張秀賢7月放榜時通識科考獲5**,新聞標題是「通識尖子反國民教育科」,2013年黃之鋒也在通識科考獲5級,是他各科成績中最佳。此後,通識科與激進青年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到了2014年雨傘運動,學聯、學民思潮「雙學」和「90後」青年成為主體。既然是青年運動,通識科再次成為「始作俑者」。

趙永佳自2009年就開始擔任通識科的科目委員會主席,參與了整個通識科的課程撰寫工作,自然也要面對種種對該科目的指摘。對通識科的其中一個批評,是課程太過政治化,讓學生過早接觸太多政治爭議,令他們變得激進。每次他看到這個指控都感到有點啼笑皆非,某次有泛民議員劈頭就對我說其實起初他們也反對,支持的都是建制派,因為他們覺得政府是要將通識變成「洗腦」科、國民教育科。趙教授認為,將通識科的初心說成是洗腦是言過其實,但本科是有公民教育的任務,卻是不爭事實。

後來2013年趙永佳訪問了學民思潮的主要組織者,發現只有兩人表示是受到通識科的「啟發」而參與社會運動,其他有些是通過其他科目(如地理、中史),或課外活動(甚至是由建制舉辦)。這令趙教授更加懷疑這套「通識教壞青年人」理論的可信性。

2015年,趙永佳和中策組商討再次開展一項目標為90後青年的大型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訪問了來自25間中學共2896名中五學生。是次調查,說明了未有證據顯示通識科令學生變得狹隘與偏頗。相反,通識科當中的「明辨性思考」令同學們能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來檢視議題,而非只從自身利益和立場出發。

趙永佳認為,通識科要認的「罪」,可能就是成功執行了賦予該科的公民教育任務,令一代年輕人更關注了社會事務。當社會政治矛盾愈來愈尖銳,自然令他們有了自己的看法,而其中一些人就會希望「做點事情」,來幫助自己的家園。大部分通識科教師在做的都是「疏導」工作,但顯然他們不能令學生對社會矛盾視而不見 。

社會政治制度的不公平

建制派認為年輕一代因受上位無望的挫敗所促使,才積極參與社運,稱為「上位論」。上位論的一個變調是「廢青論」,是建制用來攻擊參與傘運青年的標籤,認為他們是一事無成,又無心上進,但阻人發財。當向上社會流動受到阻窒而刺激社會運動,參與者自然就是廢青。

趙永佳曾嘗試驗證所謂「上位論」,當時的結論是年輕人對自己生活和發展機會之不滿,並不如輿論所描寫般大。另一方面,雖然年紀愈輕對政府政策的確相對有較多不滿,但這些不滿,不是源自他們對自身生活的焦躁不安,反而更多是出於對普世價值的認同,以及對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之不信任。他們對自己生涯發展的不滿與社會行動的相關性,並不如他們對一般青年人景況的不滿那麼強烈。這顯示了社運青年的動機,可能並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追求社會公義。青年人看到的,不光是自己不如意,更是廣大同齡人的處境,反映出社會政治制度的不公平。

在上位論的指導下,政府回應青年社會運動的策略,就是強調拚經濟、拚民生、拚房屋,鼓勵青年響應中國機遇、大灣區發展、提供更多本港內地實習機會,也提供了更多本科生學額讓副學士畢業生繼續升學,以及對私立大學學位提供津貼等等。這些政策,原則上都沒有錯,是政府應當做的,雖然很多人會覺得,是解決不了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核心問題是,如果青年運動的訴求,其實主要並不是物質性的期望,而是社會公義、政制民主的話,那麼政府這些物質回應只能是「斷錯症、開錯藥」,亦因此社運青年現在都自認是廢青,正是要表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趙永佳強調,建制派必須承認,過去10年的藥石亂投,迴避核心問題,使得一次又一次的大型運動,累積下來成功地「改造」了一代兩代甚至三代青年人。他認為,香港現在彷彿走上了不歸路。如何以一國兩制的框架來解決眼前的政治風波,確實需要政府以最大的誠意來回應青年人的心底話。青年問題其實並不難懂,問題是當局有沒有決心走出它的同溫層,面對現實。

參考資料:趙永佳《明報》2019年7月10日文章:〈青年問題真的那麼難懂嗎〉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