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佳、何瑞珠:調查指示威青年公民意識較高

教育大學社會學系趙永佳講座教授和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何瑞珠教授指出,回歸以來的教育制度,都非常強調公民參與,而從這角度看,青年當中的示威者顯然是公民意識較高的一群。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示威浪潮,由6月至今已持續近4個月,公眾的注意力已集中在升級的暴力事件,以及隨時被人「私了」的不安全感。教育大學社會學系趙永佳講座教授和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何瑞珠教授近日在《明報》發表一項調查,希望有助了解走上街頭抗爭的年輕人的背景和特徵。

四分之一受訪者曾參與社運

據趙教授和何教授的文章表示,有關調查在反修例風波爆發前完成,數據來源於何瑞珠教授主持、歷時8年的「香港青少年之追縱研究計劃」,追縱研究對象主要是約3000名參加了2012年「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的中四學生,涵蓋不同階層青少年,具有一定代表性。

「香港青少年之追縱研究計劃」進行了數次調查,最近的第五次調查在今年5月完成,樣本則逐年遞減,至今年剩下700多位22歲青年完成有關部分的問卷。當中問到過去3年有沒有參與示威遊行活動,結果有25.3%的被訪者表示曾經參與。文章指2016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開始,可算是社運的低潮,但仍有約四分之一人參與社運,比例不可謂不高。

家庭或學習背景無顯著關連

調查比較了過去3年內曾經參與,以及未曾參與示威活動的青年社會經濟背景方面的差異。結果顯示,無論是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水平或職業都沒有顯著差異,男性和女性也大致相同。

至於不同移民身份的青年群組中,曾經參與示威的比例為:本港出生的青年(24.7%)、第二代移民(即父母非在香港出生,26.9%)、非本港出生的移民青年(28.6%)3個群組之間差異並不大,也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最後,調查分析了3年內曾經參與,以及未曾參與示威活動兩個群體青年的學業成績,結果顯示,無論是中四時的PISA測試結果,抑或是中六時文憑試的成績(4科必修科或最佳5科)都沒有顯著分別。

另外,由於公眾對通識科影響甚表關注,調查也分析了兩組青年在通識科上的表現,結果是無論有沒有參與示威,有關青年在通識科取得的成績也大致相同,間接否定了「通識科鼓動青少年參與社會運動」的說法。

「鄰家青年」也會變成抗爭者

調查又發現,曾參與示威的青年有45.9%曾做過義工,沒有示威者則只有27.4%;曾示威者有約68.9%曾經捐款予慈善機構,未曾參與過示威者就有54.6%。其他分析結果也顯示曾經參與示威遊行的青年,在所有公民活動中的參與度都比較高。

綜合調查結果分析,趙教授和何教授認為,是否參與示威遊行,不能簡單地由青少年的背景來推論,「鄰家青年」在一定條件或情况下,其實都有參與示威活動的可能性。

趙教授和何教授指出,回歸以來的教育制度,都非常強調公民參與,而從這角度看,青年當中的示威者顯然是公民意識較高的一群。

兩位作者認為,新生代的年輕人,比上一代更關心社區,更希望盡一點力。「香港是我家」是年輕人的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他們會嘗試用不同手段,來讓香港變得和他們的理想更加脗合,來阻止香港背離他們重視的價值。其中可能會有少數人,用了其他人未必認同的手法,來爭取和表達訴求,但年輕人的心聲,以及他們對香港這個家的感情,我們不能無視,且必須要回應。

最後,兩位作者強調,不能接受示威者對不同意見者「修理」、「私了」的行為,希望他們能回歸初衷,反思最重要的訴求,並以有效手段表達訴求。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