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升級 倒逼中國轉換增長模式

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中國有足夠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提振信心和扭轉市場預期需要振聾發聵的非常政策之舉,穩定了樓市和股市,就可以釋放強大的居民購買力。

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就聲稱要加劇與中國的貿易戰,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再加徵60%的關稅。而美國現在對中國產品的平均關稅已經高達20%左右。

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之時,就於2018年發動對華貿易戰,說是要減少美國貿易赤字,當然也旨在遏制中國經濟增長。到目前為止,兩者都未如願。真正受到貿易戰傷害的是美國消費者,提高的進口關稅幾乎全部由他們承擔,進口價格提高也助長了美國的通貨膨脹。

貿易戰為何未奏效?

但是貿易戰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自2018年以來,自華進口佔美國總進口的比率已從20%左右下降到大約15%。一些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印度和其他地方。東南亞和印度對美出口大幅增加,但它們從中國進口的中間產品增加得更多,遠遠超過了其對美出口的製成品。在此期間,中國的出口佔全球出口總量的比重從大約13%增加到2021年的15%左右(現在回落到大約14%),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份額也從27%上升到30%。

無論美國如何打貿易戰,都無法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因為貿易赤字是美國儲蓄率負值的折射。(Wikimedia Commons)
無論美國如何打貿易戰,都無法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因為貿易赤字是美國儲蓄率負值的折射。(Wikimedia Commons)

美國的第一輪貿易戰並未奏效。原因是如果美國無法從其他地方找到同樣價格的產品來替代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支付關稅的只能是美國消費者。若想有效阻止來自中國的進口,美國高關稅針對的中國產品應該是本國或第三國可以用類似價格替代的。中國對於美國貿易戰的反擊就是這麼做的。

根據美國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院(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報告,中國對美商品的報復性關稅針對的,都是在第三國可以用差不多價格買到的產品,譬如糧食,而對於醫藥或飛機之類難以找到替代的產品,中國並未加徵關稅。所以雖然對某些美國商品加徵了關稅,但中國消費者並未因此為進口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特朗普和他的幕僚們不懂貿易理論。無論美國如何打貿易戰,都無法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因為貿易赤字是美國儲蓄率負值的折射,只要美國的總支出大於總收入,就會有貿易赤字。美國家庭的儲蓄率是正值,而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才是貿易赤字的根本性來源,政府收支赤字不減少,貿易赤字也不會減少,增加多少關稅也無濟於事。

貿易戰的升級突顯了中國經濟應該減少對於出口的依賴。其實中國本來是朝着這個方向發展的,但近年來又走了回頭路。中國的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2006年達到巔峰,為36%,以後逐步下降,到了2019年已經降低到18%。但到了2023年,又回升到20%左右。

穩定樓市與股市

這是因為自2020年以來,國內消費的增長放緩,有效需求不足。在2023年,個人消費僅佔GDP的39%,遠低於美國68%的佔比。正是因為消費不足,才使得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迫使企業增加出口。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一些交易夥伴的不快,引發了各種類型的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不光是美國和加拿大對諸如電動車和太陽能光伏板等中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歐盟國家也是如此。而即將來臨的貿易戰升級,使得依賴出口的經濟增長模式更加靠不住。

持續地扭轉信心和對樓市走勢的預期,是釋放居民購買力的關鍵。(Shutterstock)
持續地扭轉信心和對樓市走勢的預期,是釋放居民購買力的關鍵。(Shutterstock)

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這首先就要穩定樓市和股市。根據2023年的資料,中國家庭財富中房產佔比大約為59%,而權益類投資則佔19%左右。

近年來,樓價下跌和股市不振使居民財富縮水,其產生的負財富效應拖累了個人消費的增長,導致家庭囤積現金,居民存款持續增加。在2015年到2019年之間,家庭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8%,而個人存款平均每年增加10.2%。但自2020年以來,家庭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長僅5.9%,而個人存款的年增長率則為13.4%,超過前者的兩倍。

在2022和2023年,個人存款增加了18萬億元人民幣和17萬億元人民幣,而2024年的前三個季度又增加了12萬億元人民幣,乃至於個人在銀行中的存款達到140萬億元人民幣,超過GDP的總值。如果這些個人存款能釋放出來,可以產生巨大的購買力和消費能力。這取決於家庭財富不再縮水,提振老百姓對經濟的信心,並扭轉對於市場走勢的預期。

貨幣和財政政策可更進取

房地產的危機至少部分是降溫政策所導致的,並非絕對的供應過剩致使泡沫破裂。過剩是局部性的,更多是相對的。樓價下滑時,很多需求自然消失,因為房產是家庭的投資,買漲不買跌。股市亦是如此。一旦政策調整,危機就有望解除。直至今日,北京和上海還限購住房,這些都是當初冷卻樓市的措施,可見潛在需求不是問題。在2024年9月底中央政府釋放出訊號,房地產市場要「止跌回穩」。其後,住房銷售在全國範圍內大幅度增加。可見持續地扭轉信心和對樓市走勢的預期,是釋放居民購買力的關鍵。

據估計,每降準1%,銀行系統就可以對經濟釋放兩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Shutterstock)
據估計,每降準1%,銀行系統就可以對經濟釋放兩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Shutterstock)

中國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幾經減息之後,中國的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仍然是最高的,因為中國沒有通脹的問題,甚至有通縮的壓力。而商業銀行放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也是最高的,平均為7%,這還是在9月底央行降準0.5%之後;而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準備金率僅在0到1%之間,完全沒有降準的空間。據估計,每降準1%,銀行系統就可以對經濟釋放兩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所以中國在貨幣政策上有足夠的寬鬆餘地。

在財政政策方面,中國更有擴張的空間,因為政府持有龐大的國有資產。根據全國人大公布的資料,僅政府持有的國有資產權益價值就高達140萬億元人民幣,超過GDP總值。所以中國政府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大於負債,是淨資產而非淨負債。相比之下,全球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的其他主要經濟體都處於佔GDP相當比例的淨負債狀態。而中國政府的外債與經濟體量相比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應該更為大膽,更為進取地使用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包括發行外債,尤其是離岸人民幣外債。發行人民幣外債可收一箭雙鵰之效:即可拿來外資投入中國經濟,又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提振信心和扭轉預期要有振聾發聵之舉,一下子打消市場的疑慮和觀望,這樣才能以四兩撥千斤,釋放巨大的居民購買力,將經濟增長率提升到更高的軌道。

如果中國能夠盡速地趕上並超過美國經濟以美元計價的名義體量,美國旨在將中國經濟永久置於其下的戰略則不攻自破,其打壓措施也失去了意義。這將有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也有利於世界和平。而增加了國內需求,尤其是個人消費,中國可以減少對於出口的依賴,也可以增加進口,這對於中國和中國的所有交易夥伴都是福音。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