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戰不斷升溫,美國的施壓行動沒有半點減退迹象,反而變本加厲,連學術界也不放過,出手干預中美學界之間的正常交往。理論上推動兩國之間的教育及研究交流是為了人類的福祉,與政治絕不應該混為一談。美國是次利用政治手段打壓學術自由依理不合,實在難以服眾。
在科研方面,美國麻省理工(MIT)副校長(研究)Maria T. Zuber,於4月3日在校內社區發公開信,題目為《針對「風險升級」國際項目建議書的嶄新評審機制》(New Review Process for “Elevated Risk” International Proposals),指出各學系與中國(包括香港)、俄羅斯及沙特阿拉伯的個人或機構合作之科研項目,必須經過學校領導層的審慎評估才獲批准。在教育方面,美國政府要求本地大學停止招聘中國學生或學者參與敏感領域(例如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的研究工作。另外,路透社於早前指出,中國教育部最近發文提醒計劃去美國求學的學生及從事研究的學者,在申請簽證時要注意其申請可能被拒或延遲,而逗留時間也可能被縮短,提醒相關人士做好兩手準備。面對這進退兩難的情況,內地學生難免感到徬徨無主。筆者認為就此問題,香港高等教育界可發揮所長,幫助有意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大學生另謀出路。
「本地薑」科研成果多
香港本地大學世界馳名,三所大學高踞2019年全球QS排名榜的頭50名之內(即香港大學第26位、科技大學第36位及中文大學第49位),排名顯示本地大學在教育及研究上表現極為出色,與美國大學不相伯仲。香港譽滿全球的研究成果為數不少,單以中文大學為例,傑出的例子已多不勝數:
「網絡編碼」(Network Coding):工程學院楊偉豪教授是通訊科技專家,他研發的「分批稀疏編碼」(BATS code)是目前最成熟的網絡編碼技術之一,經過編碼和解碼程序,能夠增加通訊網絡容量和解決無線通訊過程中數據丟失的難題,大大提升網絡的傳輸速率,有助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等高新科技發展,以及改善水底、人造衞星,以至災區的數據傳輸,打破地域環境的限制。楊教授發表有關「分批稀疏編碼」構思的論文之全球引用率高達6000人。再者,他的團隊正向工程學國際權威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申請將「分批稀疏編碼」納入國際通訊的編碼標準。
本地學者全球獨當一面
「無創產前診斷技術」: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憑藉發現孕婦血漿中存在高濃度的胎兒DNA,開發「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評為「2017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的首五位。這是盧教授連續第二年獲此殊榮,亦是名單上唯一來自香港的科學家。盧教授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研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相關技術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惠及近1000萬名孕婦。
此外,香港學者大多畢業於歐美名校,例如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專家湯曉鷗教授是麻省理工博士,又例如筆者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專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研究。事實上本地學者的研究於全球獨當一面,並不依賴美國。加上近年香港政府重點投資創新及科技,憑藉香港與內地研究合作逐步開放及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等措施,將進一步強化香港的研究發展。
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共拓大灣區機遇是香港發展的大方向。近期美國對中國高等教育界借故刁難,反而為香港提供貢獻國家的大好機會。在上述香港擁有的有利條件之下,內地學生可以積極考慮來港升學,以及吸引更多外國(尤其是美國)的畢業生來港讀博士或到大灣區創業就業。就此,筆者建議各本地學府擴大本科及研究學位的收生名額,以及提供更多獎學金,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另外,香港本地大學聯同其他「粵港澳高校聯盟」代表,主動出擊到美國推廣大灣區科研、就業及創業等機遇,進行人才挖角。
「學政分家」 盼美停止封鎖
最後,筆者堅信「學政分家」,政治絕不應該凌駕學術自由發展。筆者衷心希望美國盡快懸崖勒馬,停止對中國學界的無理封鎖,回復世界學術及研究自由的應有常態。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