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份人口報告,香港已連續兩年位列最長預期壽命地區排名榜的首位。這結果的確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香港有不少低收入人士棲身於劏房,居住環境有多好,大家心知肚明。雖然特區政府在資助房屋方面已設有出租公屋,但現時在公屋輪候冊的申請家庭數目接近30萬戶,平均要等候超過五年才可以上樓,所以,從居住條件來看,不少醫學和遺傳學的學者也認為香港人的長壽現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華人社會普遍相信長壽是福氣,然而,假設其他因素不變,愈長命便愈需要儲蓄來支持退休後的生活支出。無奈,香港勞工大多選擇65歲後退休(或被退休),但從統計處的公開資料,現時本地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為82歲和87歲,如果從退休直至去世,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剩餘壽命,也分別有17年和22年,假若市民沒足夠的儲蓄和資產來支持退休的生活費用,晚境可能是非常淒涼的。
雖然特區在老人福利方面支出已經大增,對貧窮長者給予基本的生活條件。但生活質素則不會太高,原因是福利網的功能始終受制於有限的財政資源,所以市民不可能期望特區政府在這方面能夠做得太多。
香港人口老化速度相當快,加上本地市民的預期壽命頗長,如果在退休前未能適當地做好資產配置,長壽可能變成噩夢,因為死唔去、又無錢,對老人家來說,真是一個悲劇。猶幸,特區政府在過去幾年也發覺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推出不少老人福利。最近,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推出終身年金計劃,目的是為長者提供多一個退休理財選擇,可讓他們有一個長期和穩定的定期收入,直至過身為止。
筆者不反對特區政府推出終身年金計劃,然而,從其他國家提供年金的經驗,長者對這項所謂理財選擇沒有太大興趣,原因是很簡單,因為長者醫療費用高昂,所以不少長者會預留流動資金來應付這方面的支出。由於絕大部分長者未能預知自己身體狀況何時轉差,這種預防行為是合理的。
短命者補貼長壽者
從金管局提供的資料,筆者不難明白年金不受歡迎之原因。以一個65歲男性長者投保100萬港元於年金計劃,如果一年後過身,他的家人或遺產繼承人只能取回約73萬港元,如果活到75歲則是回本,而你能夠活到100歲,累積金額是約243萬元。非常明顯,愈長命愈着數。不過,有幾多個百歲長者仍能夠正常活動,生活質素有多高?大家心裏有數,最壞的事可能要面對子女較自己早過身,白頭人送黑頭人絕對是一件慘事。
整個年金計劃,不外乎是短命的補貼長壽的。既然你唔知幾時死,大部分的長者都會選擇留下多些流動資產以應付不時之需。誠然,其他因素也可以影響長者對年金的需求,例如通脹蠶食年金產生的定期收入、家族的健康史、子女的供養問題、家庭成員或親戚的互相幫助、長者的年齡、政府提供的老年福利、公共醫療水平等等。總之,唔知幾時死,不表示年金計劃有吸引力。反而,各種不同因素也可以決定究竟應否買年金。不過,以筆者的身體狀況,我相信能夠活到65歲才考慮了。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