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的背後

可能全球都有充斥大量資金,全球人類都渴求投資回報,其實貪婪背後可能就是愚蠢。

證監會日前發文,提醒公眾注意社交媒體上的投資騙局,及對投資貼士必須提高警惕。該會在新一期執法通訊中,短短幾頁紙,講述近期透過社交群組的騙局方式。

眾所周知,所謂貼士,通常屬於「唱高散貨」計劃的一部分,而據說,相當部分都是屬於一些半新股,當然難以查證。透過群組,製造信息交流及討論熱話,稍為談談一、兩隻股份前景,之後的走勢與預期相符,一次生、兩次熟,開始取得了加入群組的小投資者信任之日,就是散貨大功告成之時。

事實上,可能全球都有充斥大量資金,全球人類都渴求投資回報,其實貪婪背後可能就是愚蠢。社交媒體普及,愈來愈容易製造人氣及話題,即使美國,其實近期亦有很多群組式炒股活動,破產股好、期權好,而集成的購買力量有時比大戶更強。

筆者雖然是股評人,並以此作為職業十幾年,但從來不希望聽眾或觀眾對我的投資意見有絕對信任,我亦從來沒有獨家貼士。不希望別人信任自己的意見,還當股評人?事關作為提供分析的職業,重點職責就是從來按照自己經驗和判斷,在主流意見下提供另一面的角度分析,這作為對事情認知及反思,或者對外界有幫助,但對於投資進帳,可能是兩回事。

靠網絡力量製造個人崇拜,從而令人誤墮入局實太多

的確,社交群組力量遠比電台及電視節目來得強,其發揮的購買力度甚至可以匹敵大行意見。叫人遺憾在於,近年可能因為網絡世界的超乎塑造功能,於是專家、老師或投資大師自居者無數,靠網絡力量製造個人崇拜,從而令人誤墮入局實在太多。難道以後凡是經公眾平台或社交媒體談股論市的非持牌人,證監會總有要規管的一日?

對於任何投資建議要持懷疑態度及自行分析,其實不限於在網絡或社交媒體接收的訊息,是應該適用於來自不同持份者的所有投資建議。

說得白一點,建議是不用負責,但輸錢的最終責任承擔者就只有自己。投資是自私,哪會有好材料而熱愛四出分享這般慷慨的人呢!同樣,有素質的投資者,從來是閉門行事,只聽事實,少聽分析,因為愈多分析到最後往往是更難以決策。貪婪總有代價,同樣近期很多舞高弄低的莊家及市場行騙方式,實在粗糙,並不高明。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