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根廷披索和土耳其里拉連環出事,令金融市場產生頗大震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於《紐約時報》撰文警告,土耳其里拉大跌反映新興經濟體危機已現,他並指出現時新興市場的情況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的亞洲貨幣危機相似。由於亞洲的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令企業負債急增,拖累經濟環境顯注惡化,最終引爆傳染性極高的貨幣危機。
究竟新興市場出事會否出現火燒連環船的情況?筆者的分析並不如克魯明的悲觀,因為現時出事的新興經濟體並不是經濟大國,即使出事也不會為環球經濟帶來如亞洲貨幣危機和金融海嘯的殺傷力。此外,新興經濟體經過亞洲貨幣危機後已在金融制度和銀行監管作出重大改革,所以其抗災能力已大幅增強。以土耳其為例,在亞洲貨幣危機爆發前,其外匯儲備只有250億美元,較今年5月的1,335億美元低得多。至於亞洲國家包括泰國和印尼,也放棄固定匯率或管理浮動匯率,轉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度,表示這兩個新興市場選擇一旦經濟出現問題,將會以貨幣匯價來吸收部分衝擊力,其目的是防止當國家決定放棄非浮動匯率制度時,匯價出現閃跌。
無可否認,現時環球經濟狀況卻較年初時差得多,因為美國聯儲局的加息步伐明顯轉快,驅使美元匯價升值。假若美元不斷走強,新興市場肯定會出現較大的持續走資潮,對其經濟將帶來頗大的調整壓力。至於美國對中國和其他國家貿易戰,其主要的負面影響不是在貿易方面,而是在國與國的貿易爭拗可以帶來地緣政治風險,這才是危機之所在。
貿易戰和加息成隱憂
根據三位美國經濟學者Scott Baker、Nicholas Bloom和Steven Davis制訂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dex),環球面對不確定性的風險已升至頗高的水平,現時是低於2017年1月特朗普入主白宮時的歷史紀錄,但卻略高於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時的水平,顯示市場對貿易戰和聯儲局傾向加快加息步伐變得頗擔憂。
香港是一個極度開放型經濟,一旦外圍出事,本地經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尤其是爆發貨幣或金融危機,香港是難以獨善其身。從過去兩三季港股和港匯的疲弱表現來看,香港的實體經濟已有放緩走勢,例如,香港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長已放緩至3.5%,較第一季的4.6%低了1.1個百分點。另外,近幾周恒指持續下挫和資金又開始流出港元,反映投資信心已轉弱,加上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香港的出口表現將面對頗大的壓力。猶幸,本地樓市暫時未見顯着調整,而今年6月訪港內地旅客人次也有可觀的升幅,筆者相信新興市場和內地經濟放緩仍未能對香港經濟產生太大的衝擊。
整體而言,外圍出現的新興經濟體貨幣急挫並不會對香港產生太大的殺傷力,然而,中美貨幣戰和聯儲局的加息取態對未來幾季香港經濟有頗大的影響,不過,香港作為一個外放型經濟體是頗被動的,即使外圍發生經濟危機,香港市民也只能夠硬食,根本難以全身而退,這亦可以說是香港選擇作為外放型經濟的代價。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