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一屆特首選舉沒有如4年前「那一場戲」那麼引人入勝,但是3位還是擦出不少火花。兩位前高官在論壇上互相質詢,亦令我們這些小市民知道不少此前鮮為人知的政府內幕,例如林太在其中一個論壇上提到近年政府各部門都受制於一個所謂「0-1-1」的削減開支的安排,即頭一年不用削減開支,但後來兩年,每年減百分之一。後來有網媒做fact check,發現她在1993年至2000年任職庫務局時,「曾經要求每個部門節省開支,要在3年內節省5%,叫新錢(New money),用在發展新服務上。」
公帑應使則使,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甚麼才是應使呢?這卻視乎政府的政策。舉個例,香港的老人福利政策不能說不複雜,首先是65至70歲有入息審查的生果金,然後有金額更高但入息審查更嚴格的長生津,再來是剛在《施政報告》「被優化」的老人綜援,此外,還未計如老人乘車優惠等零碎的長者優惠。這政策有入息審查,那政策又有資產審查,一方面政策希望集中資源放到有需要的人的手上,另一方面,又要多派人手加大支出,確保「沒有需要」的人不會在複雜的政策中「偷呃拐騙」,這到底是否合符「應使則使」的原則,可能多幾場辯論也辯不完。
與其花大量人力物力查呢樣查嗰樣,政府可曾考慮取消大部分附帶資產或入息審查的各種資助,繼而引入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顧名思義,全民基本收入是不論貧富,不論老幼,只要拿著身份證便有資格領取。沒有審查,政府不再需要大量人手監察有沒有人「偷呃拐騙」。
另外,由於不同家庭的負稅不一,誠哥一年交的稅比絕大部分人一生所賺的錢還要多,全民基本收入可與其他扶貧措施一樣達致收入再分配的效果,亦其實與曾俊華口中的負入息稅異曲同工。
除了節省大量監察成本之外,全民基本收入帶來的穩定基本收入亦可能可以給年輕人一個發夢的機會。現在每日打開報紙,總會見到一、兩個成功買樓上車的「勵志」故事。有人是成功需父幹,有人日日捱麵包,亦有人支出全靠家人男友。為了儲首期供樓,年輕人要不節衣縮食,要不扭曲人性,更不能無咗份工。我的一位前中大同事曾經在統計處找來香港人創業活躍度的數據,發現僱主佔所有香港就業人員的比例自1997年以來一直下跌,從原本穩定的5%左右一路下跌至現在少於3%。
芬蘭最近試驗實行全民基本收入,林太在政綱中提到「實證為本,力求創新」,我希望她如能當上特首,可以參考芬蘭的實驗,探討全民基本收入在香港實施的可能性。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