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現在許多人都了解母乳餵哺的好處,但餵母乳也有許多大家容易忽略的問題。今次請來譚婉珊醫生為大家講解。封面圖片:母乳餵哺十分溫馨。(Pixabay)
譚醫生是卓正楷和醫療集團的兒科專科醫生。譚醫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在中大教學醫院威爾士親王醫院任職兒科專科醫生,專責兒童腸胃科及初生嬰兒科的工作,更專長於母乳餵哺教育和指導。現在亦兼任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名譽),繼續擔任教學工作。於2016年加入卓正楷和醫療集團,聯同其他不同科目的兒科專家,開設兒科專科及評估中心。
整理:廖詠珊
訪者:一提到母乳,很多人都會提到很難餵哺,但原來內裏還有很多大家都會忽略的問題,但如果忽視的話又會產生很多後續的麻煩,作為媽媽的應該要早加注意。
醫生:不如這次講講早期和後期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吧。首先,早期的時候,媽媽可能因為「未上奶」(尚未分泌到乳汁),所以有機會出現缺水的情況。另外,被餵哺母乳的嬰兒亦較易出現「黃疸」,一來,因為媽媽尚未「上奶」,所以嬰兒會有輕微﹑甚或嚴重的缺水情況,而缺水又會令患上黃疸的機會增加。二來,如果嬰兒吃得不夠,腸胃未夠暢通,黃疸就不能經由大便被排出體外。另外,母乳會令嬰兒發黃的時間增長,如果過了十天八天後,嬰兒仍然較黃,也非一個大問題,亦毋須照燈。
訪者:如果媽媽留意到這個情況,應該要盡快帶嬰兒去求診嗎?
醫生:沒錯,出院後首一兩天,嬰兒也應該要去看醫生,莫論是母嬰健康院或是家庭醫生也好,因為嬰兒通常出生後兩﹑三日便會出院,但黃疸的高峰期是介乎出生後的三至五日,然而在這段時間,嬰兒已經出院,故父母應主動帶嬰兒看醫生,檢查是否有黃疸或缺水的情況(如果餵哺人奶的話)。
訪者:能預早預防或避免這類情況嗎?
醫生:其實中國人的嬰兒出現黃疸是比較常見的,至少比外國嬰兒常見,有多於一半的中國嬰兒都會出現黃疸,這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稱這為「生理性黃疸」,主要的原因是嬰兒的肝臟尚不夠成熟分泌剛出生的紅血球。但如果是缺水的話,也有方法避免,例如預早學習餵哺母乳,加速上奶的時間,如果真的尚未有足夠的乳汁分泌,可以看看是否需要補充奶粉,預防嬰兒缺水。
訪者:如果一提到黃疸,很多人都會想起「照燈」,現在最普遍的處理方法仍是照燈箱嗎?
醫生:目前大部分人都是選擇到醫院在溫箱中「照燈」,但每一次媽媽被告知自己的嬰兒要被「照燈」時,都會因分離而感到很不開心,我的感覺就很難過,因為見到她們會哭﹑很捨不得自己的嬰兒,又很有罪疚感,因為不知道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或是餵哺的母乳不足,導致嬰兒出現黃疸。現今的科技已作出改變,嬰兒照燈已不用在溫箱之中,如果毋須用到溫箱和大型的燈,其實為何不可在醫院以外的地方做呢?現時已經可以用 LED 的氈包裹著嬰兒,而 LED 是很安全的技術,溫度又不至於高到會燙傷嬰兒。
LED 氈會被墊在嬰兒背部,然後我們或會為嬰兒穿上一件特製的衣服,保護嬰兒(嬰兒本來不會穿任何衣服,只戴尿片)。嬰兒在家中除了可以睡自己的床之外,父母亦可連帶 LED 氈一起抱著嬰兒,比前以在醫院照燈方便得多,父母既不用與自己的嬰兒分離,媽媽又可繼續餵哺母乳。首兩個星期,媽媽需要非常頻密地餵哺母乳,可能每一﹑兩小時就要餵一次才能上奶,或提供足夠刺激令媽媽的身體知道需要製造多少母乳,其實嬰兒也要多練習如何吃奶,所以若能回家同時做到照燈和餵哺母乳,我認為這科技能幫到很多母親。
訪者:現在很多研究發現媽媽的飲食會影響到母乳的營養,當中有什麼學問?
醫生:很多時母體裏一些營養會首先出現在母乳中,例如鈣或某些維他命,所以當嬰兒吸收到足夠鈣質的同時,媽媽可能會流失大量的鈣質,有些長期餵哺母乳的媽媽會出現腳痛,所以要注意飲食,多吃高鈣或高碘質的食物,補充媽媽身體所需的營養。另外,有些母親會怕嬰兒吃不夠,所以儲存大量母乳在雪箱,甚至買一個新的雪箱只為放置母乳,我個人不太主張這種做法,因為羊毛出自羊身上,如果過分抽取額外的母乳,媽媽的身體會有很大的虛耗,母乳亦未必能全數惠及嬰兒,對媽媽的身體也可能造成傷害。
訪者:這可能是很多人會忽略的事,因為我們很多時都只顧及嬰兒的福祉,而剛才提及的營養如錪質﹑鈣質等,都是日常生活中較少機會攝取到的營養,因為始終中國人較少吃奶類製品或者吃海帶之類的食物,最終可能導致媽媽身體內這些營養不足。
醫生:對,因為媽媽要照顧嬰兒,所以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也很重要。
訪者:有什麼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忽略的事情,導致嬰兒在某方面也會有所缺乏呢?
一半母嬰 維他命D吸收不足
醫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例子就是維他命 D,其實最近在美國有一個很大規模的研究,顯示餵哺母乳的媽媽及其嬰兒都不夠維他命 D,在美國的比率大概有三﹑四成維他命 D 不足的媽媽,香港亦做過規模較小的類似研究,我們稱作 Pilot Study(即試驗性研究),得出的結果發現有近一半的母親及其嬰兒有維他命 D 不足的問題。
訪者:維他命 D 不是曬太陽就會有的嗎?
醫生:是的,然而,即使我們身處於亞熱帶地方,陽光充足,但其實香港人的習慣會外出時塗防曬﹑撐傘,甚至穿防曬的衣服,所以我們很少接觸太陽,而嬰兒就更少,因為我們不會讓嬰兒光著身子到太陽底下吸收陽光。要吸收足夠的維他命 D ,其實要露出手臂和腿(像只穿泳衣一樣),在太陽底下曬20分鐘。
我們也不建議初生嬰兒外出曝曬,很多初生嬰兒都有維他命 D 不足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攝取維他命D的補充劑,其實份量大概是兩滴藥水,媽媽可以將藥水滴在自己乳頭,然後讓嬰兒吸啜母乳,又或直接滴進嬰兒口腔亦可。
訪者:如果長期缺乏維他命 D,是否會令嬰兒的成長有所影響?
醫生:我們的研究並未涉及到這個方面,因為嬰兒到半歲左右已經開始吃固體食物,所以維他命 D 不足的問題到了一歲,多了吃固體食物的時候就會好轉。但在此之前,缺乏維他命 D 會令嬰兒的骨骼不夠強壯,又或吸收鈣質的能力也可能較差。
產前學餵母乳
訪者:很多媽媽在生產後的初期都十分忙亂,尤其初餵母乳的時候可能分泌不足,又難以親近嬰兒,其實有沒有人會因此而及早向醫生求助?
醫生:有的,在外國比較流行。香港的產前班多數只教如果調整呼吸分娩,又或怎樣替嬰兒洗澡,但很少詳細地講解如何餵哺母乳,頂多會講餵哺母乳是最好的,其實我們可以集中多做餵哺母乳的產前輔導,對餵哺母乳增加認識,例如餵哺的頻率﹑嬰兒感到飢餓或者飲奶不足的訊號,甚至是怎樣抱著嬰兒﹑母親的姿勢應該怎樣也可以學習一下,雖然預習和真實的情況可能也會有出入,但畢竟事前學過總會好得多。
另外有些情況是媽媽的乳頭或胸部有需改善的地方或不正常(例如乳頭凹陷),可以在產前做治療,令嬰兒出生時能較容易吸啜到母乳。
訪者:可能因為臨近生產的階段,媽媽的焦點都會集中於如何可以順利或舒適地分娩,比較少考慮到餵哺母乳這一步,其實有否預早作準備也會影響到餵哺母乳的成功率吧?
醫生:對,絕對有關係,所以外國有很多的研究都顯示有產前準備的話,成功率會高很多。媽媽可以去做產前檢查﹑出席餵哺母乳的講座,產後首一﹑兩日,可以帶同嬰兒一併去做檢查,順道看看餵哺的姿勢是否正確。有些兒科醫生熟悉餵哺母乳的姿勢或方法,也可以同時在診治時提供意見,這是最方便的,因為有些只教導餵哺母乳的導師未必清楚嬰兒的情況。
訪問原於新城財經台《我的事務所》播出。
註一、楷和醫療集團致力提供頂尖醫療服務和醫療管理,視人與人性化為服務宗旨,堅守「爲世作楷,政清人和」理念。集團專科醫生會講解各種都市病症,介紹最新預防措施、治療方法、醫療技術。楷和的醫療網絡匯集醫學界内各專科位醫生,均是備受尊重的知名專科醫生。
註二、本文僅屬基本的健康信息,並非用於診斷目的,也無法為任何特定的個人提供診斷。請勿將這些信息視作專業醫學意見、診斷、治療或護理。如果你對自身醫療健康狀況、治療、護理或診斷存在任何特定的醫學問題,應當諮詢專業的醫護專業人士。